▲帶鈴腹胡蜂和牠六角形的巢房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首唐代羅隱寫的七言絕句《蜂》,已簡單地點出蜂會出現在平地和高海拔山區及蜂會採蜜這二件事。
蜂是少數一般人都熟悉的群居性昆蟲,蜂會採食花粉、花蜜,並在蜂巢裡釀成蜂蜜。在平地因為氣候較溫暖,開花植物的種類較多樣,蜂可採集的花蜜自然也較多。因此,在平地看得到的蜂的種類也就較多。反觀,中高海拔植物種類相對較少,且花期也較平地短,只有能耐寒且能儲蜜的蜂才有辦法在「山尖」生活。
繼續閱讀...
人們總是忽略身旁經過的小溪、小河,偶爾經過他的身旁,發現他飄來惡臭、黏著幾罐空瓶、塑膠袋,我們也不會特別理會他,不知道他會流向何處?從哪裡來?又曾經擁有過美麗。為了讓更多人能參與、認識、親近溪流,科教館「河川故事館」活動利用假日邀請大家一同親近相關河流的繪本童書,1 月12 日周日首場次邀請到知名說故事達人─「胖叔叔」帶領小朋友進入繪本的世界,喚起大家對河川溪流的好奇。
繼續閱讀...
傳播的目的是人類為了與他人進行溝通、分享以及處理訊息的技術或方法,而網路、電腦、平版、手機、電視、廣播與報章雜誌正是在生活環境中常見的傳播媒介。
隨著資訊的數位化,現代人相當倚賴網路來取得資訊,人們可以透過多種的裝置來取得網路資訊。而顯示資訊的畫面,也從過去單純的電腦螢幕,縮小延伸到小尺寸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電子紙,也放大延伸至家用電視的畫面,甚至即將延伸至眼鏡與手錶,這就是多螢(multi-screen) 的傳播概念。
就顯示裝置而言,除了追求畫面尺寸與畫質的細緻度外,行動性的穿戴式科技、3D立體的視覺效果、與追求省電、輕量、可彎曲與閱讀舒適性的電子紙和可彎曲的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顯示器皆是當前顯示科技的發展重點。
繼續閱讀...
文.圖/周錦鐘、林積舟
金瓜石曾經是東南亞的金都,在小小幾平方公里的土地,生產出數百噸的黃金,這是世界上少有的特例;然而目前已處於停產階段,即使我們相信在更深的地層,還有更多蘊藏,但基於環保,地方人士致力於觀光產業,所以也不一定要重新開採才是最好的選擇。對喜歡地質礦物的愛好者而言,自然知道金瓜石必定也是礦物的聖地,只是在盛產時期人們只重視金銀銅等金屬煉製,很少注意到標本的採集與保存,以至於現在想要一探金瓜石礦物之美變得十分困難,再加上現有的標本散落四方沒有追蹤列冊,也十分令人憂心,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呼籲大家一同來關心這個問題。
▲金瓜石水湳洞十三層選礦場遺跡,取材自維基共享資源,Credit by Lenovo-lin,Creative Commons
繼續閱讀...
▲昆蟲雌雄不同現象
在早期昆蟲學還剛開始發展的時候,就有人把蝴蝶的幼蟲認為是不同的種類昆蟲,但隨著時間大家累積了更多的觀察,就知道牠是蝴蝶生活史上的不同時期。其實昆蟲的生活史短,個體組成少,因此在不同的因素影響下就會發生種內的變異。
繼續閱讀...
如何訓練自己成為一個發明家,只要掌握「三大原則」,即「發現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六大步驟」,即「放大、縮小、增加、減少、分開、組合」。再加上「創意思考」的訓練,每個人都可能發明出令人驚豔的東西。
繼續閱讀...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榮獲第二屆臺北市國家環境教育獎機構組特優,並持續為推動環境教育而努力
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已於去年(101 年)10 月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域認證,並且在今年10 月獲得第二屆臺北市國家環境教育獎機關組特優的肯定。自從環境教育法施行開始,全臺已有70 幾所通過環教認證的設施場所,每一個環境教育學習中心皆有各自專屬推動環境教育的特色課程,推動環境教育的方法很多,博物館中的環境教育多半以環境教育相關主題的展示參訪、DIY 體驗課程方案為主,科教館也不例外,但我們卻又不想僅止於此。
繼續閱讀...
文、圖/廖旭茂 國立大甲高級中學化學科教師
蝕刻(Etching)是在物體的表面,以化學強酸腐蝕、機械拋光研磨或電化學電解的方式,進行加工處理,除了增加美觀外,更可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蝕刻的應用範圍廣泛,從企業的Logo,到藝術品的設計;從傳統金屬加工,到高科技的半導體製作。透過各種蝕刻技術,可以創造各種專屬的圖騰。
繼續閱讀...
昆蟲的遠親及近親
甚麼是昆蟲
昆蟲,依照外觀特徵可區分為27 個目,是一群披著堅硬外殼的無脊椎動物,有些有翅有些則無,身體分為頭部、胸部、腹部,頭上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腳。昆蟲有助於傳授花粉,分解有機物,具有醫療應用性,甚至具有美學價值;但有些會散播病菌、危害農作物。
[1] 上一頁 2 | 3 | 4 | 5 | 6 | 7 | 8
下一頁 [8] 共 77 筆 |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