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婆羅洲」系列之一:背包客的生態旅遊

婆羅洲,是世界第三大島,目前分屬三個國家,印尼(加里曼丹)、馬來西亞(沙巴、沙勞越)和汶萊。這世界第三大雨林自1950 年就開始急速地萎縮,導致這毀滅性生態浩劫的是不斷擴張面積的油棕櫚樹林,而罪魁禍首卻是人類。

這原產於西非的經濟性作物―非洲油棕,被廣泛地種植在婆羅洲的土地上,取代了原本的熱帶雨林,也讓仰賴雨林為生的生物就此消失和滅絕

繼續閱讀...
06/10/2015 11:02

  



魔術方塊中的數學文化

魔術方塊(Rubik's Cube),簡稱魔方,是由匈牙利盧比克(Ernő Rubik)教授所發明,最早只是為了設計出3×3×3 並能任意旋轉不會散開的立方體結構,結果沒想到六面塗上不同顏色後,能夠風靡全球。從1980 年開始,魔術方塊連續3 年榮獲年度最佳益智玩具(Toy of the Year)的頭銜,至今獲獎無數,家喻戶曉,人手一顆,流行了40 幾年,其魅力一直不減。而有很多的設計師,基於魔術方塊的想法和結構,設計出了很多的變形魔方。

 

繼續閱讀...
05/27/2015 14:21

  



暑假到,科教館給孩子豐富有趣的科學夏令營

最近國內外吹起一股Maker 風潮,強調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孩子將來必備的競爭力。因此,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暑期科學營隊設計,除朝向整合多領域學科知識的內容規劃外,今年更加入以3D 列印技術、積木組裝、機械組合等Maker 元素的課程,及認識人類心理學及動物行為觀察的社會科學營隊。預定於71 日開始的104 年暑期科學夏令營,預計於5 1 日起開放報名,讓我們為孩子們預約一個「科學的暑假」吧!

繼續閱讀...
05/22/2015 15:41

  



電子音樂鉛筆的神奇魔力

相信嗎?一枝鉛筆就可以發出聲音、玩出音樂!在平常,大家手中拿的鉛筆大多是作為書寫或畫畫之用。但是,當鉛筆化身為能夠發出聲音的音樂筆時,也許就讓大家驚訝鉛筆竟然可以做為「樂器」的用途了!沒錯!這就是在科教館近期配合「生物律動特展」所推出的電子音樂鉛筆DIY 活動。除了教大家如何製作完成一枝電子音樂鉛筆,還告訴您許多有趣的玩法呢!到底有多神奇呢?接下來就帶大家一探究竟吧!

繼續閱讀...
04/10/2015 16:53

  



擋不住的程式設計學習潮流

Don't just consume things, create things.2014 年底,網路瘋傳一張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照片

繼續閱讀...
03/06/2015 16:29

  



Maker 運動在臺灣

Maker的意涵

「動手做東西,將相關資訊與大家共享的人。」《Make 雜誌》創辦人戴爾‧ 多爾蒂(Dale Dougherty;見圖1)在談論Maker 運動的意義及本質如此回答。Maker 在中國被稱為「創客」,在臺灣則被稱為「自造者」。這名詞不僅僅只是像過往描述動手做的人,而在今日科技平民化、社群交流平台密集交流下,此一名詞所背負的意義更加複雜,是發自內心的喜愛與運用科技來動手完成各種專題或計畫,也帶有樂於與其他人合作以及分享的意義。
 

繼續閱讀...
02/17/2015 15:10

  



玩玩具,學科學:玩具背後的科學原理

有人可能認為:玩玩具是貪圖逸樂、蹉跎光陰、消磨志氣。但玩玩具有時也能玩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例如優良的益智玩具,可以讓數學變得生動有趣,協助孩子學習數學概念,並提昇數學邏輯能力。近年來,有關玩具應用在科學教學領域的書籍、論文和研討會,愈來愈多,顯示與玩具相關的教育議題,已逐漸受到重視,這是因為優良的科學玩具,不但可以提昇學習動機,更可以促進師生互動關係。至於市面上有那些適合輔助學習科學的玩具?這些科學玩具背後有那些科學原理?要如何將「玩玩具」融入科學教學?

繼續閱讀...
12/26/2014 14:54

  



「音波床」-可以感受到音樂在肌膚上遊走的奇妙體驗

音樂只能用聽的? 創作音樂需要靠天賦?臺灣首次與愛爾蘭都柏林科學藝廊(Science Gallery) 跨國合作,自103 年12 月11 日起,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行「生物律動─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Biorhythm:Music And The Body)」特展,徹底顛覆你對音樂的認知。

位於都柏林的三一學院科學藝廊,致力科學與藝術的融合,結合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設計師共同創作來詮釋科學,提供充滿創新與創意的科學體驗,成功吸引年輕族群與大眾透過藝術提高對科學議題的關注。

「生物律動- 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特展曾於都柏林、紐約、新加坡和菲律賓巡迴展出,一致獲得熱烈好評。展覽包含14 件系列互動展品,創作者分別來自愛爾蘭、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美國、日本等九個國家,結合音樂、科技與藝術,讓民眾可以體驗身體與音樂的微妙關係。

繼續閱讀...
12/23/2014 14:09

  



「神出鬼沒」的瘋狗浪

在波浪學或海洋學理上,並無「瘋狗浪」這名詞,它只是臺灣民間的俗稱而已。其定義並不明確,通俗的說法是:在海岸邊的漁民、釣客、戲水或觀浪的民眾或海巡人員,常被「突發性的異常波浪」所襲擊,以致讓人防不勝防,這「突發性的異常波浪」是沒有任何的徵兆,常「來去無蹤」、「神出鬼沒」,如同「瘋狗」一般地隨便「亂咬人」,於是漁民及釣客就稱這「突發性的異常波浪」為「瘋狗浪」。
 

繼續閱讀...
11/14/2014 11:51

  



野柳最著名的地形景觀「女王頭」,其實是長相奇特的蕈狀岩。

臺灣有高山、有峽谷、有碧海、有奇岩,是不可多得的地質寶庫,這都得歸功於地質環境的特殊,因為臺灣島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聚合帶,兩大板塊持續不斷的擠壓作用造就了臺灣島,以及島上綿延高聳的山脈。在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下,風雨、波浪等外營力作用為臺灣島雕塑出美麗的地形景觀。

繼續閱讀...
11/06/2014 12:12

  



[1]    上一頁     2  |  3  |  4  |  5  |  6  |  7  |  8    下一頁    [8] 共 77 筆 | 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