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旭峰
我們必須承認許多人類認為的害蟲,其主要的發生都是因為人類本身或其活動所造成的。在人類高度聚集的群落中所出現的昆蟲也大都是因為人類所提供的資源而存活!在都市中出現的所謂親人性或親畜性昆蟲,其實不應被視為是牠們入侵人類社會,反而應該認為是人類占領了可能原本是牠們生存的環境;因為人類的介入,促使某些特定的種類極度興盛,而成為主要的優勢物種,並進而干擾到人的正常生活。在這些目前我們所稱的都市昆蟲中,蠅類應該算得上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群。
昆蟲學家將後翅變成棍棒狀的完全變態昆蟲稱之為雙翅目,而其中主要的昆蟲又被以觸角的長短區分成長角與短角類,分別代表的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蚊子與蒼蠅。雖然有一些雙翅目昆蟲因為體型圓胖,常容易被誤認為是蠅類,例如蛾蚋(圖1),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牠們的觸角,就可以知道其實牠們是親緣關係比較接近蚊子的長角類。雙翅目昆蟲長久以來就是都市昆蟲或醫學昆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原因無他,這些昆蟲極常(甚至主要)出現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干擾、影響及危害人類的健康及生活。
圖1 蛾蚋(Psychodidae)在廁所裡很常見,分類上是屬於比較接近蚊子的長角類雙翅目,但常被誤以為是蛾類或蠅類;蛾蚋幼蟲生活於潮濕的污泥或化糞池中,成蟲羽化後順著管道飛進家屋中,一般對人體沒有直接危害,屬於騷擾性的衛生昆蟲(圖片來源:蕭旭峰 攝)。
嚴格來說,在雙翅目短角類中,除去虻(圖2)以外的其他類群,才可以被稱為是真正的蠅的家族,而在蠅的家族中又有一大部分是屬於在住家環境中不大容易見到的野外種類,例如在野外常見到的食蚜蠅(圖3)。在這一群屬於相對原始的類群中,可以常出現在家中的種類大概僅剩蚤蠅、果蠅及果實蠅等少數幾個類群了。
圖2 虻類(Tabanomorpha)是短角類的雙翅目昆蟲,一般不被歸屬為蠅類,部分種類是畜牧業害蟲,在臺灣較少出現於住家中。圖中為腐生性的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偶見於住家附近的垃圾及廚餘,近來已被大量飼養用以清除畜牧業廢棄物,並發展為飼料及食用昆蟲(圖片來源:林韋宏 攝)。
圖3 食蚜蠅(Syrphidae)物種數量繁多,生活習性及外型變異也大,有些種類擬態的樣貌常被誤認為蜜蜂或胡蜂,屬於蠅類中較為原始的類群,在野外及農地裡非常常見(圖片來源:林韋宏 攝)。
而一般認為相對進化的高等蠅類中,也就是慣稱為有瓣蠅類的成員,大家就熟悉的多了,例如家蠅、麗蠅及肉蠅等。這些蠅類一般體型稍大,且有許多親人性或親畜性的種類,因此常在家中或畜牧場附近大量出現,也就自然與人類發展出較為密切的關係,更常因此造成人類社會環境衛生與疫病傳播的困擾。筆者利用這一篇短文來跟大家簡單介紹並認識一些在你周圍經常出現的蠅類朋友們。
居家蠅類面面觀
一、 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家蠅、麗蠅與肉蠅
廣義的家蠅類其實包含了如家蠅、廁蠅(圖4)、廄蠅及花蠅等不同類群,此外還有一些容易與其混淆的昆蟲,例如外表相當類似的一些肉蠅及寄生蠅種類等,而所有這些蠅類也就是一般民眾所俗稱的蒼蠅。但是我們必須了解,這些不同的家蠅家族,其實在昆蟲學的分類上是分屬於不同科級中的物種。舉例來說,單是家蠅科一個科的物種數,在臺灣就有超過一百多種,全世界更有超過5,000 種的紀錄。幸運的是,這些種類繁多的蠅類昆蟲,僅有極少數的物種會直接與人類發生關係。更重要的是,在臺灣,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蠅類昆蟲多數都是屬於不吸血的族群,所以對人們主要的影響應該是僅止於騷擾或污染食物等方面。然而,事實上許多高危險性的蠅類雖然沒有分布在臺灣,卻曾在世界其他地區傳出重大災情,例如分布在中南美洲會寄生在人身上的人膚蠅(Dermatobia hominis),主要分布於非洲叮食人血並傳播非洲睡眠病的催催蠅(tsetse flies, Glossina sp.) 及曾經在中美洲造成嚴重人畜蠅蛆症的螺旋蠅(Cochliomyia hominivorax)等。
圖4 廁蠅(Fannidae)是家蠅的近親,有許多親人性的種類,生活環境及習性也與家蠅類似,會於住家附近出沒,有機械性傳播細菌污染食物的風險(圖片來源:蕭旭峰 攝)。
麗蠅(圖5)是一群通常體色亮麗、體型稍大的蠅類,在都市中比較常會在菜市場、垃圾場及路邊的動物糞便或屍體上發現。麗蠅可以說是一群典型的分解者,主要偏好動物屍體或糞便,通常如果家裡出現了麗蠅,多半可以在附近找到牠們偏好的食物及產卵地點。例如未處理完的動物性廚餘、死亡的貓、狗或老鼠屍體等。因此一般來說,麗蠅對於都市中人類的侵擾事件其實並不常見。麗蠅可能藉由機械性方式傳播病菌污染食物,偶而會因產卵而引起人類的蠅蛆症。所以與其視麗蠅為害蟲,倒不如把牠們當作是益蟲來得貼切一些。麗蠅除協助分解動物屍體及糞便之外,也是一類重要的授粉昆蟲,麗蠅被應用在農作物授粉上,被認為可與蜜蜂授粉形成互補的作用,例如牠們在芒果或其他溫室瓜果等不適合利用蜜蜂授粉的作物上發揮了極大的功能。
圖5 麗蠅(Calliphoridae)是標準的腐生性分解者,以動物屍體或糞便為食─上為大頭金蠅(Chrysomya megacephala),是臺灣本地夏季最優勢的麗蠅種類(圖片來源:吳士緯 攝);下為綠蠅類的瘦葉帶綠蠅(Hemipyrellia ligurriens)(圖片來源:蕭旭峰 攝)。麗蠅是動物屍體分解的主要貢獻者及法醫昆蟲學主要的研究對象,同時也是授粉及蛆療法應用的主要使用類群。
肉蠅(或稱麻蠅)雖然在分類上屬於一個獨立的類群,但也有學者認為牠們應該要與麗蠅及寄生蠅(圖6)等合併為一個大類群。肉蠅其實也是一種很常見的蠅類,生活環境與家蠅、麗蠅非常雷同,但除在腐肉上生活外,也會捕食其他蠅類幼蟲。肉蠅通常體型又稍大於麗蠅,體色一般較為灰暗,背上有明顯的三條黑色縱帶,是初步辨認的特徵。肉蠅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卵胎生的習性,也就是雌蟲會直接產下蛆蟲,與一般先產卵才孵化為幼蟲的蠅類不同。可能有些人曾有過這種經驗,就是打死蒼蠅後發現體內有許多蠕動的幼蟲鑽出,通常這指的就是肉蠅。肉蠅、麗蠅與家蠅都是食物搜尋的高手,在腐肉、糞便上迅速出現,食性也有相當的彈性,這些習性讓牠們在自然界甚至我們家中常是捷足先登的機會主義常客。
圖6 寄生蠅(Tachinidae)幼蟲主要以寄生其他昆蟲的幼蟲為生,成蟲體色體型變異大,外表有點類似我們常見的家蠅,不過通常不常出現在住家環境(圖片來源:林韋宏 攝)。
二、擾人的小房客—果蠅與蚤蠅
在家裡面,最常看到的小型蠅類,大概非果蠅與蚤蠅(圖7)莫屬了,不過大多數的民眾常常將兩者搞混。從行為上來看,果蠅通常動作較緩慢,受到驚擾後飛行;蚤蠅則通常極為活躍,常彈跳並疾行疾停,較少安靜停於一處。果蠅與蚤蠅通常出現在家居的垃圾或廚餘附近,但在昆蟲的分類類別中,這兩者可是相差甚遠的類群。兩者雖然都喜好腐敗物質,但偏好性是有點差異的,果蠅偏好水果殘渣的發酵味道,蚤蠅則更喜歡取食動物性廚餘。
圖7 果蠅(Drosophilidae)(左)與蚤蠅(Phoridae)(右)是家中常見的不速之客,主要孳生於垃圾廚餘上,有污染食物的風險,世代短、繁殖力強,唯有將其嚴格阻絕於家中廢棄廚餘之外,才有根治的可能─左為黃果蠅(或稱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不僅是本地的優勢物種,也是近代遺傳及分子生物學實驗的重要材料(圖片來源:蕭旭峰 攝);右為疽症異蚤蠅(Megaselia scalaris),喜食動物性廚餘,容易大量孳生於住家中,彈跳活動力強,容易掉入食物中造成污染,但並非重大疾病之媒介,毋須過分擔心(圖片來源:蕭旭峰 攝)。
果蠅與蚤蠅一般而言除了汙染食物之外,並沒有造成人類住家什麼重大的損失,我會把牠們歸類為騷擾性的害蟲。常有民眾問要如何防治居家中的果蠅與蚤蠅,雖然說誘引陷阱及黏蟲板可以用來捕捉牠們,但畢竟住家不同於一般野外田間或大型工廠環境,有時這些方法並不一定適合。所以筆者常開玩笑講說要常倒垃圾才是真正有效的防治方法,畢竟牠們的出現完完全全是因為人類在住家中囤積牠們的食物而來的。由於這兩類昆蟲體型較小,如果食物垃圾沒有完全密封,還是有被入侵的風險;加上牠們的繁殖力極高,世代極短(幼蟲發育時間在室溫下僅約5 ∼7 天),所以通常在家中看到的果蠅及蚤蠅都是已經生活在家裡超過一個世代以上的個體,簡單來說,也就是住家主人自己養的,因此避免暴露孳生源才真正是預防牠們的王道。
果實蠅( 圖8) 是另一類體型遠大於果蠅的雙翅目害蟲,但由於名稱類似,因此也常跟果蠅混淆。東方果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與瓜實蠅(Bactrocera cucurbitae)是臺灣最主要的瓜果類害蟲,每年造成臺灣重大的農業損失並嚴重影響農產品外銷。果實蠅雖然主要出現在果園、農田中,但偶也會被發現在市場甚至家中的水果上。這類昆蟲由於僅取食新鮮瓜果,有時可能會在買來的水果中發現幼蟲,但牠們其實並沒有太多醫學上的實際危害,即使不慎食入,也毋須過分擔心。
圖8 果實蠅(Tephritidae) 害蟲僅取食新鮮蔬果,不大會主動入侵住家。臺灣常見的東方果實蠅及瓜實蠅,因其幼蟲取食果肉,往往造成農業上的巨大損失。圖為臺灣最優勢的果實蠅害蟲─東方果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 我們有時會在買來的水果中會發現其幼蟲(圖片來源:林韋宏 攝)。
三、奇特的外寄生性種類—鴿蠅
鴿蠅(圖9)是一種外寄生於鴿子身上的寄生性蠅類,以吸食鴿子血液為生,雖然並不直接與人類發生關係,且以往僅會叮咬接觸過鴿子的養鴿人,但近年來由於都市中野生鴿子數量的增加,也曾經發生過幾例入侵住宅的案例。由於都市許多公園、廣場常聚集為數不少的鴿群,也常因這些鴿子棲息於住宅陽台冷氣口等處而侵入住宅中,雖然人類並非其寄主,但入侵室內的鴿蠅時有叮咬人的紀錄,數量多時常令住戶不勝其擾。
圖9 鴿蠅是鴿子身上的吸血性外寄生蟲, 屬於雙翅目的蝨蠅科(Hippoboscidae),身體上下扁平適合於羽毛中穿梭,有時可能因為鴿子棲息於住家附近而藉由空隙鑽入屋內影響住戶(圖片來源:林韋宏 攝)。
鴿蠅屬於雙翅目的蝨蠅科(Hippoboscidae)昆蟲,雖然是外寄生蟲,卻是有翅的種類,體型上下扁平,像極了是一隻被打扁的蒼蠅,這種體型非常有利於牠們在鴿子羽毛間穿梭。住家中的鴿蠅通常不需要特殊的防治,最重要的仍然是要徹底阻絕其入侵的管道,例如封閉陽台、窗台等鴿蠅容易鑽入的缺口,才是根本解決的方法。另外國外有些玄關或露台會設置一些避免鴿子停留的設施,例如壁面埋入長針或尖突,雖然這樣是製造了一種對動物不友善的環境,但對於防止鴿子棲息所造成的糞便汙染住家,甚至因鴿子帶來的寄生蟲問題有不錯的預防效用。
分解者的角色與法醫昆蟲學
自然環境中,野生動物的屍體會任其暴露於野地中,此時扮演主要屍體分解者的昆蟲,就佔有非常關鍵的地位(圖10)。失去昆蟲的參與,屍體消失的速度將會異常的緩慢。盛夏時,一頭20 公斤左右的動物屍體,在許多昆蟲積極的利用下,會在一個多禮拜的期間就僅剩下白骨;而在冬天同樣的條件下,因為昆蟲數量較少、發育速率較慢,要得到前述的殘骸狀況恐怕要拖至一個多月甚至更久;至於在完全隔絕昆蟲的狀況下,屍體的分解時間將有可能超過半年甚至一年以上。也因為昆蟲的參與,才使得我們看到的大自然不會遍地都是死屍。蠅類取食腐屍的習性,可以幫助刑事死亡案件的偵查。應用屍體上蛆蟲的發育狀況推論死亡的時間、特殊的死亡原因或特定的死亡地點。在死亡發生後非常短期內偵測到屍體的蠅類,例如麗蠅、肉蠅等種類,迅速產下後代,由於牠們的幼蟲在屍體上的發育經歷了先前比較短的空窗期,因此更適合用來推論並逼近真實的死亡時間。
圖10 蠅蛆的聚集取食常令人感到不快,但卻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屍體分解方式。大量的蠅蛆取食會以很快的速度消耗屍體,加快自然界物質循環的步調。圖中為大頭金蠅末齡幼蟲於腐肉上聚集取食的畫面(圖片來源:吳士緯 攝)。
蛆蟲的另類用途—蠅蛆症及蛆療法
蠅蛆症(Myiasis)泛指蛆蟲寄生於人類或動物的活體組織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外傷傷口長蛆的現象。其實以人來說,除了外傷的蠅蛆症外, 耳道、眼睛、鼻腔、消化道、排泄道甚至生殖道等溫暖潮濕的環境中都有被蛆蟲寄生的可能。醫學上以人體不同部位的寄生狀況來分類蠅蛆症。從昆蟲的角度來看,許多的種類都有造成蠅蛆症的潛力,有些是純屬意外,例如吃下含蟲卵的食物,部分個體可以毫髮無傷的在腸胃道中生存,再藉由排泄的方式離開人體;有些原本是屍食性的種類,會產卵並兼食於人類的傷口處,但有一些則是專食性的蠅蛆症種類。但無論如何,在身上長出蛆蟲總是讓人覺得噁心、不舒服而令人欲除之而後快。不過其實大多數的蠅蛆症並沒有想像中對人有很大的傷害。許多如眼耳鼻等處的蠅蛆症,一旦取出蠅蛆之後,症狀就可以立即獲得改善,腸胃中不慎食入的蛆蟲,排出後一般也不會有大礙。住家附近的蛾蚋、果蠅、蚤蠅、廁蠅、麗蠅或肉蠅等,其實都曾被報導過有造成蠅蛆症的前例,如果留意避開這些昆蟲的產卵機會,其實蠅蛆症是鮮少在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發生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反而是有些蠅蛆症對人類具有正面的幫助。國內外都有報導過因為蠅蛆而救命的例子,蠅蛆協助清除壞死組織避免感染進一步惡化,曾經使得一些在野外受傷但無法立即送醫的傷者免於傷口快速惡化,這些蠅蛆清理傷口的能力其實一點也不遜於人類的清創手術。因為這些原理,而促成了人類進一步發展出利用蠅蛆清創、治療頑固發炎的蛆療法(maggot therapy)。儘管蛆療法目前在臺灣仍然屬於一種未經許可的非正統醫療手段,但在有些國家已逐漸被醫療體系所接受,甚至納入醫療保險項目中。它對於降低例如糖尿病患者截肢手術的頻率,有很大的幫助。英國、美國及日本有些醫院甚至已開始發展養殖蠅蛆供作醫療用途的技術。
蒼蠅教我們的事
高繁殖率與短世代造就地球上繁盛的蠅類大軍,這種以量取勝的策略到目前為止仍舊是無往不利的。養雞場、養豬場巨量的蠅類生物量,港口、漁市場擾人的蒼蠅族群,垃圾堆中趕也趕不完的蠅蟲,人類到目前為止對於蠅類的防治仍舊主要是消極的物理阻隔,原因無他,實在是牠們太過於依賴並親近人類了,任何激烈的消滅手段都會直接反過來影響到我們人類自己。例如化學防治方法,因為蠅類其數量多、短生活史的特性,藥劑防治無形中助長其篩選出更為頑強、為數更多的下一代。坦白說,我個人對於人類控制蠅類數量的未來感到悲觀。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全力消滅蠅類也許並不是一個正確的思維,因為只要有人類存在,其廢棄物舉凡食物廚餘、糞便屍體等,必然會繼續吸引蠅類前來。儘管目前多數人仍然把蒼蠅視為是害蟲,但試想如果世上沒有這些蠅類的幫忙,或許人類的生活會辛苦許多。
人類與蒼蠅的戰爭必將持續下去,避免正面的對決或許才是目前最好的策略,在人類活動的區域範圍裡降低其孳生源,如垃圾加蓋、密封廚餘廢棄物、加裝紗窗、紗門等,應可避開大部分的正面衝突。至於其餘不干擾到我們人畜的地方,筆者的看法是,就留給牠們以牠們自己的方式存在就好了,一方面也可以幫地球處理、分解這些自然的廢棄物。害蟲,特別是病媒昆蟲,最近興起了一個人類有否必要將其完全滅絕的爭論議題,姑且不論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有沒有能力達到這個目標,筆者個人意見是,何不努力了解牠們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接納牠們並進而善用牠們。近來有許多的思維利用蠅類分解人類不要的廢棄物,也同時利用蠅類本身作為資源應用,包括食用、醫用、藥用、能源及授粉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人與昆蟲的關係理應如此才對。
延伸閱讀
1. 周欽賢、王正雄。2002。醫學昆蟲與病媒防制。(第一版)。南山堂,台北。658 頁。
2. 潘銘正、劉振軒、張世忠編。媒介重要人畜傳染病的有害生物─節肢動物篇。農委會防檢局、中臺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出版。
3. 蕭旭峰。2007。醜陋的天使─談蠅蛆的利用。科學發展409(1): 22-27.。
4. Mullen GR, Durden LA. Eds. 2009.Medical and veterinary entomology.Elsevier, London. 637 pp.
蕭旭峰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