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銘照
你我都是自造者
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已在歐美社會如火如荼地進行,成為顛覆製造業、社會、科技、教育、醫療的重要影響力之一,是一股由下而上的創新力量。並由民間社群帶起風潮,校園中多以社團型式結合學校特色、教師專長來延續帶動。各種「工具」、自造型式都有,主要是鼓動大家「勇於嘗試」、「動手實踐」、「分享共創」。
這股創新力量轉化成許多國家的教育政策,積極地將「自造」(Make)重新帶入教育系統當中,並加上了網路與社群的元素。數位網路的便利、社群軟體的進化及製造機具的普及,使得這股「自造」(Make)浪潮深入你我的日常生活。自造者運動已經席捲全球,但很少人發現,只要開始動手做一些東西,我們也能成為自造者!
什麼是「自造×教育週」?
科教館辦理「自造× 教育週―手.創自己的世代」各項活動,都是希望能夠串聯民間Maker 社群與校園,讓Maker 精神能夠由民間進到校園,確實發揮由下而上的精神。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了解Maker 精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科教館)將於今(2016)年5 月5 日至5 月8 日辦理第一屆自造× 教育週,並在1 月至5 月期間辦理系列活動:
一、聖火串聯:為了讓全民能夠瞭解生活周遭可以就近前往的自造空間(Maker Space),透過聖火信物傳遞的方式,盤整串聯全臺各地自造空間。活動於今年1 月9 日從科教館開跑(圖1),於同年5 月5 日回到科教館,預計全臺22 縣市百餘個自造空間共同參與。
圖 1 「 第一屆自造 × 教育週活動」已於今年 1 月 9 日正式開跑。
二、Make a Wish 夢想實現:透過全臺夢想徵件,由科教館與Maker 進行媒合及交流活動,合作完成。
三、巨型創作:相較於國外Maker Faire 的大型創作,國內目前礙於空間與經費,Maker 的創作物都屬於小規模的創作。科教館希望透過巨型創作物方案,吸引大眾目光進而帶動手作風潮。該巨型創作物目前積極趕製中,將於今年5月5日正式亮相。
四、Maker Faire:與《Maker》雜誌合作,自5 月7 至5 月8 日於科教館辦理第四屆Maker Faire 活動。
自造空間(Maker Space)
常有人問到:「哇! Maker 好有趣唷!那我該怎麼樣開始?到什麼地方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對工具使用不是很熟悉,那邊可以問到呢?」
以上問題,答案只有一個――自造空間(Maker Space)(社群)!(圖2)
圖2 民間MAKER 社群在科教館「原型工廠」與本館同仁討論交流。
除了民間自發性發起的自造空間(社群)外,今年也陸續出現了以生活科技老師與資訊老師為主的校園自造空間。而這樣的風潮不應該只有存在於「少數人」之間,而是要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在「Make」什麼?在「開心」什麼?
從1月9日記者會開跑後,透過自造空間聖火串聯的活動,讓大家知道生活周遭有那些自造空間,進而達到「在地化」、「社區化」的永續參與。透過「聖火」信物的共創,以及自我介紹短片上傳,利用數位媒介讓大家可以「看見」每個自造空間的特色。
Make a Wish
當我們還在讀書的時候,是否常常會想:好想要有自動寫功課機器幫我寫功課、想要投籃瞄準器,讓我百發百中、如果學校花圃有自動澆水系統,我就可以有多一點時間去打躲避球了……。
每當面臨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或挑戰時,我們總會「夢想」有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但除了找小叮噹(哆啦A 夢)之外,夢想也可以自己去實現唷!Maker運動所強調的「實踐」,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從「 紙上談兵」到「捲起衣袖」。利用數位自造機具降低作品製作的門檻,的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傳統的鋸子和剪刀也是可以完成「夢想」的唷!
除了完善的「規劃」(作夢)能力外,更要能夠有「實踐」(動手)的勇氣與意願。「夢想實現者」的活動目的在於吸引更多的學生、民間及大專Maker 一同起身,由中小學學生「具體」規劃其「願望」,再由各領域專長之Maker 協助「指導」與「共創」,讓缺少臨門一腳的夢想能夠實現。重新思考該如何運用自己的創造力與實踐力,來完成自己的「夢想」(圖3)。並運用社群、共創、數位製造來改變既有的『購買』模式,以創造新的做法、發揮團隊的力量執行,讓『自己動手實踐』能持續運作,讓影響力擴及全民,集結成「自我實踐」的力量。
圖3 在「導師」的協助下,孩子動手自造自己的「願望」。
上述各項活動持續進行中,歡迎同學、老師和家長一同參與!
活動詳細訊息請上科教館官網查詢:http://www.ntsec.gov.tw/User/Article.aspx?a=3076&theme=1
期待5月5日至5月8日在科教館看到大家唷!
林銘照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助理研究員
««與科學相遇的最初感動—105年科教館... »»探索 • 體驗 • 玩科學—科教館的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