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婆羅洲系列之四:大王花的棲地保護

文/陳文德

本文為作者遊歷婆羅洲島後,所撰寫的系列第四篇生態旅遊文章。
最大品種的大王花,開花後其花徑可達1.5 公尺。只是,這尺寸似乎沒有巨花魔芋來得壯觀,那大王花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嗎?這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巨花魔芋擁有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分枝花序,但說到「花」,大王花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花沒錯。

世界最大的花
被譽為生物多樣性之父的Edward Wilson 在其著作The Future of Life(中譯《生物圈的未來》)一書裡,將生物多樣性所面臨的威脅歸納為棲地破壞(habitat destruction)、外來種入侵(invasive species)、污染(pollution)、人口過多(population)和資源的過度利用(overexploitation)等這五個主因。若將其五原因的英文字首拼在一起時,就成了HIPPO,也就是所謂的河馬效應(the HIPPO dilemma)。
其中,棲地破壞包含了棲地消失、劣化和零碎化,這些都是人類活動造成的結果。世界最大的花―大王花,現在正因為棲地被破壞的問題成了被保護的對象。
大王花(圖1)是婆羅洲、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呂宋島等島嶼特有的植物,分屬馬來西亞、印尼和菲律賓三國,它們是熱帶雨林裡,巨大、罕見、特殊、神秘的植物。其名氣之大,遠大於人們對它的了解。但,單就這點來看,在保育上並不是一件樂觀的事。
大王花(Rafflesia tuan-mudae )。圖1 大王花(Rafflesia tuan-mudae )。

大王花的棲地之所以會被破壞,大多都跟當地的經濟因素有關。根據一份從1989 到1996 的調查數據來看,婆羅洲沙巴這地區有16 個地點的大王花已滅絕。其中:10 個因耕作高地稻米的需要而被砍除,2 個因要種植高地蔬菜而消失,2 個因寄主植物的死亡而跟著死亡,1 個是發生了森林火災,最後1 個則是遊客的踐踏。
不過,最後這兩個原因是發生在保護區內,可見保護區的設置對瀕危物種的保護,有著相當的成效,就算仍有不可預期的天災會發生,但已大大減少其野外滅絕的人為因素。
儘管大王花不似經濟作物可人工大量栽培,但它的稀有性和獨特性本身就具有「生態旅遊」的經濟價值。
保護區外,有些民家看到了這種「無本生意」,他們開始注意自家後山大王花的開花時間,只要花一開,就會在路口立牌子來招攬路過的外國觀光客,這種新經濟模式也直接地保護了大王花的棲地。
可見,只要能善用自然資源,在生物保育、棲地保護及當地居民的經濟生活間,是可以找到三贏的局面的。
大王花也被稱為萊佛士花,這是以當時的發現者之一萊佛士(Raffles)的名字命名的,後來Raffles 也成了大王花的屬名Rafflesia 。至於大王花又被稱為屍花這一件事,是因為它們在開花期間,花粉會散發出一股類似屍臭的味道,以吸引蒼蠅等逐臭昆蟲來幫助其授粉。
大王花的內部構造相當特別,它位於正中間的花盤上長有突起的芒刺(process)(圖2),這特殊的構造可能具有擴散臭味的功用。不過,並不是所有品種的大王花都會發出這樣的味道來。另外,大王花還有食人花一稱。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也許是早期的人們以為如此巨大的花會吃人,人死後,才會發出屍臭味道。
大王花內部的花盤及芒刺。圖2  大王花內部的花盤及芒刺。

大王花雖為植物, 但沒有根、莖、葉,是一種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寄生植物,它們靠吸取葡萄藤科Vitaceae 崖爬藤屬Tetrastigma 植物上的養分存活。儘管花朵十分巨大,但大王花的種子卻異常的小,且具有黏性,當它們附著在寄主植物上時,種子的絲狀芽體會開始在莖皮內蔓延生長,等吸取到足夠能量時,就會長出突起的芽,接著發育出花苞來。
大王花的花苞大多在地面上(圖3),有時也會因為寄生位置的關係,而懸在「半空中」(圖4)。長出花苞的大王花,依品種的不同,約需9 ~ 16 個月的時間才會開花。所以,它們的生活史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因為大王花多處在沒有四季之分的熱帶,所以一整年當中都有機會看到它們開花。

大王花Rafflesia pricei 的花苞。圖3  大王花Rafflesia pricei 的花苞。

大王花Rafflesia tuan-mudae 的花苞。圖4 大王花Rafflesia tuan-mudae 的花苞。

大王花有五片肉質的花瓣,但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則有機會遇到開著六片花瓣的大王花(圖1 ,頁55),而筆者剛好有幸碰上了如此難得的機緣。

保護區裡的大王花
大王花是我很想親眼看到的植物。不過,就算來到了保護區也不一定看得到,因為它的花期約只有七天,且若想看到「新鮮」的大王花,還要把握前三天的「賞味期」。
位在馬來西亞沙巴的擔布南(Tambunan)設有大王花保護區,保護這裡唯一的品種Rafflesia pricei (圖5),若想知道大王花是否有開花的資訊,可以從沙巴旅遊局(Sabah Tourism)和大王花自然保護中心(Rafflesia Nature Reserve Center)(圖6)獲得。其中,大王花自然保護中心就位在保護區旁,來到這裡必須先登記、付費,才會有導覽員帶你去找花。

大王花Rafflesia pricei 花開第三天的樣子。圖5 大王花Rafflesia pricei 花開第三天的樣子。

位在擔布南的大王花自然保護中心。圖6 位在擔布南的大王花自然保護中心。

這次旅行我共去了二次大王花自然保護中心,目的當然就是想把握這短短的「賞味期」,好在,在我旅行結束的前一天終於等到另一朵花開了。
一周內去了二次,讓中心的人誤以為我是導遊,當再次穿梭雨林中時,那股大自然的味道又讓我精神振奮了起來。沿途,有些地方鋪上了架高的木棧道,這除了方便遊客探花外,也是保護大王花的一種方法。因為每一朵開過死亡或正盛開的大王花的周邊,通常都可找到數個大小不一的花苞,這花苞隱身在落葉堆裡,若一個不小心就有被踩爛的可能。
在這保護區內,所有「大一點」的花苞,都會被編上代表號,表示它們被列管了。不過,並不是所有的花苞最後都能綻放花朵。據統計,在所有死亡的花苞裡:約有27% 是被它們的天敵―齧齒類動物吃掉(圖7),主要是被長尾山鼠(long-tailed mountain rat)和松鼠吃了;有7% 被雌黃蜂產卵寄生,當幼蟲孵化後的鑽孔移動會導致花苞死亡;但,多數66% 的死亡是沒有明顯原因的。

被齧齒類動物吃掉的花苞。圖7 被齧齒類動物吃掉的花苞。

正當我的相機在拼命工作時,導覽員說我們可以觸摸大王花,「真的嗎?」,跟他再次確認後,我才好意思伸出手來摸一下它的花瓣。摸過之後,我只能說,大王花就是大王花,這觸感還真厚實。
大王花大多都在開花後第四天開始變色,以Rafflesia pricei 來說,暗紅色會從花瓣蔓延到整朵花,連白色的雲狀斑的部分也不例外(圖8),等花開始變成黑色時,就表示它們已經進入死亡期了(圖9)。

大王花Rafflesia pricei 花開第八天的樣子。圖8 大王花Rafflesia pricei 花開第八天的樣子。

已死亡的大王花Rafflesia pricei 。圖9 已死亡的大王花Rafflesia pricei 。

大王花Rafflesia pricei 為一高地品種,其花徑大約都在27 ~ 30 公分左右,屬較小的種類,也沒有難聞的味道,但卻是婆羅洲分布最廣的品種。也許是這個因素,讓Rafflesia pricei 與Rafflesia cantleyi 「榮登」馬來西亞面值10 令吉(Ringgit)(圖10)紙幣背面,收集它與收集大王花的生態照片一樣地令人興奮。

右側較小的大王花正是保護區內的Rafflesia pricei 。圖10 右側較小的大王花正是保護區內的Rafflesia pricei 。

 

陳文德 筆名阿德蝸,屏東縣民生國小教師



 

02/05/2016 15:34

當日人數:1  累積人數:6385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 
  

««探索 • 體驗 • 玩科學—科教館的嶄...  »»創客家庭養成...

 轉寄

相關標籤


推薦連結




留言者 : *
 

E-mail :
 

網址 :
 

文章內容 : *
 

圖形驗證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