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文德
被譽為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大寶庫,牠們的美麗就連死後,都帶給世人無數的驚奇。
珊瑚三角
東印度群島區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這約570 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橫跨於印度太平洋上,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和東帝汶等六個國家。因為這裡的珊瑚種類超過全球已知品種的70%,所以又被稱為「珊瑚三角」或「珊瑚大三角」。
我們臺灣剛好位於珊瑚三角的北緣,加上海洋海岸棲地多樣化和有黑潮、南中國海及中國閩浙沿岸冷水流交會,所以,臺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是相當高的。
珊瑚依其構造的不同,可分為硬珊瑚(圖1)和軟珊瑚(圖2),珊瑚骨骼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所以在其成長過程,牠們會不斷分泌碳酸鈣來製造骨骼。
圖1 密集迷紋珊瑚具有波浪形的堅硬表面。
圖2 直穗軟珊瑚的外形宛如稻穗, 柔軟且具收縮性。
軟珊瑚分泌的是彼此不相連的細小鈣質骨針,且分散在其身體組織當中,所以其身體觸感是柔軟,有彈性的。至於石珊瑚(硬)的骨骼則是由體表分泌形成的,且質地堅硬,新分泌的骨骼會連接在舊骨骼上,這樣不斷的層疊上去,最後會形成一大塊的珊瑚礁(圖3)。不過,珊瑚礁只有骨骼表面這一層是有生命的組織,表面底下的是沒有生命的骨骼。因此,石珊瑚才有造礁珊瑚之稱。
圖3 珊瑚礁孕育著豐富的海洋生物。
珊瑚是靠著珊瑚蟲的分裂或出芽生殖,由一隻變二隻,二隻變四隻,慢慢的變成一個珊瑚群體。多數的珊瑚都是終生固定在同一個地方,只有少數的珊瑚具有活動能力,蕈珊瑚是其中之一。
蕈珊瑚有著特大號的珊瑚蟲,一隻珊瑚蟲就是一個蕈珊瑚,可以做緩慢的移動,蕈珊瑚的珊瑚蟲通常都是圓形或橢圓形的,所以當牠們在海床上活動時,是相當好辨認的種類(圖4)。
圖4 海床上散佈著圓形和橢圓形的蕈珊瑚。
珊瑚除了擁有繽紛美麗的色彩外,牠們還具有螢光蛋白,在紫光燈的照射下,就可以清楚看出珊瑚發出的螢光(圖5),而這螢光是科學家一直在研究的重要課題。
圖5 綠色螢光是珊瑚最常見的螢光。
健康的珊瑚有著漂亮的顏色,不健康的珊瑚則會變成白色,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珊瑚白化」。海水水溫太高、水質混濁變差或陽光光線不足等都是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因為這會讓和珊瑚共生的藻類,因受不了環境的變化而離開或死亡。
如果環境變好,共生藻類還是會回到珊瑚體內,然後珊瑚就會變得健康。但如果環境沒改善,甚至持續惡化的話,就會造成珊瑚的死亡,最後會變成我們在珊瑚礁岩沙灘上看到的白色珊瑚骨骼的碎片。不過,只有石珊瑚(硬珊瑚)死後才有珊瑚骨骼會留下來。
粉紅海灘
在科摩多島東岸的二個岬角間的灣澳,有著除了科摩多巨蜥外的自然美景―粉紅海灘(Pink beach)。
當船愈來愈靠近目的地,這海灘的粉紅色也愈來愈明顯(圖6),不過,我們的船只能停在離岸約50 ~ 60 公尺的地方,想上沙灘只有二個方法,一是自己游泳過去,另一是付二萬塊印尼盾,讓停靠在附近的當地小船接過去。為了保護相機,我們只能選擇第二個方法。
圖6 科摩多島的粉紅海灘。
上岸後,我發現這海灘不完全是粉紅色的,而是因為混有許多紅色珊瑚細粒(圖7),才讓海灘看起來呈粉紅色,至於一旁被海浪打上岸的笙珊瑚(圖8),則解答了這些紅色珊瑚細粒的來源。
圖7 紅色珊瑚細粒隨著海浪在沙灘上移動。
圖8 被浪打上岸的笙珊瑚碎塊。
笙珊瑚是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才有的軟珊瑚,和一般軟珊瑚不同的是,笙珊瑚有著堅硬的紅色碳酸鈣骨骼,因為牠們的外形像國樂器笙管,而有笙珊瑚之稱。
笙珊瑚大多生活在淺水海域,死後被海浪磨碎成細粒,混在白色珊瑚沙裡,就成了「粉紅」海灘。這樣的海灘在科摩多國家公園裡就有好幾處,但較為人熟悉的就是科摩多島東部和帕達爾島南部這二處。至於世界最著名的粉紅海灘則是擁有約五公里長海岸的巴哈馬群島(Bahamas)上的哈勃島(Harbour Island)。不過,哈勃島的粉紅海灘是由紅色和亮粉色的有孔蟲死後堆積形成的。
笙珊瑚臺灣也有產,但要形成粉紅海灘,除了要日積月累的時間,笙珊瑚本身的族群數量、海流和海岸地形等,也都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在我漫步在充滿詩情畫意的粉紅沙灘上時,不時看到有活珊瑚半浮在海面上或被沖上岸(圖9),想了又想後,才驚覺自己在無意間成了破壞當地珊瑚的「幫兇」。因為這些珊瑚是搭載遊客來此時,船下錨意外打斷的。一想到這裡,我原本的好心情頓時少了一大半。
圖9 被船錨打斷的珊瑚塊。
珊瑚悲歌
根據2012 年一份外電報導「印尼東加里曼丹邦達市(Bontang)廣達6,000 公頃面積的珊瑚礁,近7 成遭嚴重破壞,主因為人類的採集與炸魚。」
印尼擁有豐富的島嶼和珊瑚礁,在全世界國家裡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其海洋生態之豐富,讓印尼有數百萬人仰賴漁業維生。但現今不少地區的漁業已經嚴重枯竭,因為過去這些地區的漁民為了增加漁獲量來改善經濟狀況,不惜違法使用炸魚、毒魚的方式在珊瑚礁區進行破壞性的漁撈作業,加上政府無力管轄讓珊瑚礁被破壞到無法自我復育,海洋生態因此崩解。最後結果是印尼有愈來愈多的漁民無魚可撈,生活變得更苦,陷入了惡性循環當中。
科摩多島因科摩多國家公園的成立,有了更嚴苛的法令約束和更多的人力管理,珊瑚礁被破壞的狀況相對地好了許多,可見保護區和國家公園的設立對環境生態的保育具有絕對的正面效益。
我們臺灣海域是世界重要的紅珊瑚產地,這些珊瑚生長在200 ~ 2,000 公尺深的深海裡,牠們的生長速度比淺海的珊瑚還緩慢許多,一公斤的紅珊瑚,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成長,所以相當珍貴,但也正因為其珍貴,反化身為「寶石」成為珠寶市場上的搶手貨。
其實,深海珊瑚生長的地方,有許多棘皮動物、刺絲胞動物、軟體動物和大型魚類棲息著,生物多樣性還是相當高的,但漁船採集紅珊瑚時卻是用沉石在海裡亂打一通,再用網子盲目地亂拖、亂勾,這對深海珊瑚礁生態系的破壞相當大。
可是,我們政府對待這些珍貴資源的方式卻是開生態保育的倒車,不但提高漁船可採集的數量,還開放更多可開採的海域。可見,我們從印尼身上沒看到借鏡,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陳文德 筆名阿德蝸 屏東縣民生國小教師
««走進筆的奇妙世界—科教館科學營隊... »»無所不在的半導體:半導體零極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