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科摩多島」系列之一:獨特的島嶼生態

文.圖/陳文德

若不是100 多年前,科摩多島(Pulau Komodo)被發現有科摩多巨蜥,那它可能只是印尼1 萬7 千多個島嶼當中的一個無名島。

島嶼生態
島嶼主要可分為大陸島(continental islands) 及海洋島(oceanic islands) 這兩大類。臺灣過去曾與大陸有過連結,且具備古老的及現代的岩層,是一個典型的大陸島,可用來證明的部分是島上的哺乳類和爬蟲類在鄰近地區常有機會發現近似的種類,其中,臺灣黑熊是亞洲黑熊的亞種就是最好的例子。
海洋島則是未曾與大陸有過連結的島嶼,其成因可能是板塊擠壓、火山活動或生物礁群等因素所形成的,這類島嶼島上的物種通常異於大陸物種,科摩多島所屬的小巽他群島,就是由板塊碰撞所形成的火山群島。
這類島嶼因為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通常會發展出孤立、獨特的生態系,孕育出特有的陸域生物。科摩多巨蜥就是相當獨特的生物,因此,印尼政府在1965 年宣布科摩多島為保護區,之後,在1977年又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1980 年時,印尼政府再將科摩多島、林卡島(Pulau Rinca)、帕達爾島(Pulau Padar)這三個較大的島及鄰近26 個較小的島嶼和其附近的海域劃定為科摩多國家公園,以保護該區陸域生物的獨特性和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這趟旅行真正的起點是佛羅倫斯島(Flores Island)的Labuan Bajo 碼頭(圖1),從這裡包船到林卡島,再到科摩多島各約需2 個多小時,而這二個島是目前遊客可看到有野生科摩多巨蜥的地方。

停靠在Labuan Bajo 碼頭的小船,大多是因科摩多巨蜥而生。圖1 停靠在Labuan Bajo 碼頭的小船,大多是因科摩多巨蜥而生。

航行過程一點都不會感到無趣,因為沿途盡是各形各狀的小島(圖2),景色美得「目不暇給」。

雨季時海上的小島是一片美麗的蔥綠。圖2 雨季時海上的小島是一片美麗的蔥綠。

1 ~ 3 月是這裡的雨季,當船一靠近林卡島,天空剛好下起雨來,好在這場雨小時間又短,我們的行程沒受到耽擱。一上岸沒多久,就看到二隻迎賓的石製巨蜥(圖3),接著,付錢買了「人」和「相機」的門票後,一場期待已久的體驗隨即展開。

穿過這巨蜥石門,就是國家公園的售票處。圖3 穿過這巨蜥石門,就是國家公園的售票處。

科摩多巨蜥
科摩多巨蜥也被稱為科摩多龍(Komodo dragon),平均體長2 ~ 3 公尺的牠們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圖4)。

巨蜥分叉的舌頭能偵測到空氣中微弱的氣味。圖4  巨蜥分叉的舌頭能偵測到空氣中微弱的氣味。

在看過林卡島的科摩多巨蜥後,和科摩多島上的巨蜥近距離接觸才是我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因為這裡的巨蜥體型更大。當船愈來愈接近科摩多島,島上的一草一木也跟清晰起來,最先映入眼簾的動物是一群在海灘上休息的鹿(圖5)。

鹿是科摩多島族群最大的哺乳類動物。圖5  鹿是科摩多島族群最大的哺乳類動物。

島上的鹿和野豬、水牛都是科摩多巨蜥獵食的對象(圖6),為了對付這些大體型的動物,科摩多巨蜥就得發展出自己的生物武器―唾液裡致命的細菌。

掛在樹上的頭骨是巨蜥嘴下的犧牲品。圖6 掛在樹上的頭骨是巨蜥嘴下的犧牲品。

科摩多巨蜥大多採埋伏的方式襲擊獵物,被咬上一口的獵物會因受感染而慢慢死亡,這時,巨蜥就會利用牠那靈敏的嗅覺,循著氣味找到屍體後再大快朵頤。不過,也另有學者認為科摩多巨蜥的牙齒擁有像毒蛇般的毒液,才是牠致命的武器。
傍晚的時候,科摩多島下起了一場不小的雨,我們在躲雨的時候,有隻科摩多巨蜥也想過來湊熱鬧,眼見牠愈靠愈近,大夥兒也跟著緊張起來,好在國家公園的管理員即時朝牠身旁丟了一個大塑膠桶,巨蜥才被桶子落地產生的撞擊聲給吸引開來。
夜探科摩多島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科摩多巨蜥是變溫動物,早上,太陽還不是很大的時候,牠們會出來曬太陽,暖身子。但到了晚上,溫度下降,牠們就會睡得死死的,而這也正是近距離觀察牠們的好時機。我趁巨蜥熟睡的時候,摸了一把牠的後背部,這又粗又硬的皮膚,就像是在摸超大型的銼刀表面。
我躺在牠身邊拍了一張照片留念(圖7),事後有人問我「萬一科摩多巨蜥突然醒來,怎麼辦?」
「那就趕快跑啊!」我說。
科摩多島的夜晚充滿著挑戰性,筆者冒險與科摩多巨蜥合影。圖7 科摩多島的夜晚充滿著挑戰性,筆者冒險與科摩多巨蜥合影。

色彩斑斕的樹棲蝸牛
從傍晚下到晚上的雨,喚醒了島上的另一種動物―樹棲性蝸牛(圖8、9、10)出來覓食。

色彩斑斕的樹棲蝸牛

 

這三種科摩多島產的樹棲蝸牛屬腹足綱有肺類的軟體動物,牠們為雌雄同體,交配時,在互相交換精夾後,二隻蝸牛都會爬到地面上來產卵。牠們有二對觸角,眼睛在大觸角頂端,蝸牛雖有眼睛,但視力並不好,通常僅對光有感應,而牠的小觸角則是探測周圍環境的利器,蝸牛就是靠它來找到食物的。
樹棲蝸牛為了能在樹枝或樹葉間移動,牠們的腹足可以做大幅度的伸展,從爬行中拉長腹足的身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殼口上緣與腹足間有一個「洞」,這個「洞」是蝸牛的呼吸孔(圖10)。
這次雨中夜探看到的美麗蝸牛並不是隨處可見,牠們只在島上的某些區域能找到,出來活動的牠們會在天亮前找個隱密處躲藏起來,直到下個夜晚或下次雨水降臨,才會再次現身。
夜探結束後,我已對科摩多島上的生物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沒想到就在這麼一個小島上,同時有著其貌不揚的巨蜥和讓人驚艷的蝸牛。這些蝸牛只發現於科摩多島,完全符合島嶼生物具有「特有種化現象」的特色。
島嶼生物因長期受到海洋的隔閡與大陸隔離,所以在對環境的適應和演化的過程中,往往與大陸上的動物有所差別,早先成立科摩多保護區和後來的科摩多國家公園的設立,基本上就是為了要維持這區域最大物種數量。
島嶼是獨特也是脆弱的生態系,儘管島嶼生物有較高比例的特有種,但牠們的族群少,活動面積也小,若所生存的棲地被改變、侵佔或破壞,很容易因為缺乏棲地移轉的空間,導致滅絕的機會和速率變大。所以,只有盡力做好環境生態的保護,才是維護島嶼生態系的正向力量。


陳文德 筆名阿德蝸 屏東縣民生國小教師

 

08/18/2015 15:08

當日人數:1  累積人數:3420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 
  

««無所不在的半導體:半導體零極限展...  »»食品包裝的神奇冠冕:封口機的故事...

 轉寄

相關標籤


推薦連結




留言者 : *
 

E-mail :
 

網址 :
 

文章內容 : *
 

圖形驗證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