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裝的神奇冠冕:封口機的故事

文.圖/楊佩諭

在臺灣的街頭常常人手一杯手搖飲品,看著店員將調配好的飲料倒進塑膠杯裡,在將塑膠杯放入封口機內杯口就會被塑膠膜封住。如此一來無論塑膠杯如何翻轉搖晃,裡面的飲料也不會灑出來,讓食品包裝如此便利的最大功臣即是封口機的發明。
封口機的發明也影響食品包裝的發展,本展覽除了帶給觀眾封口機發明的歷程與科學原理,也希望透過展覽讓觀眾思考封口機除了日常生活所見的食品包裝功能之外,還可以使用在那些地方?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與可行性?透過大眾進行腦力激盪,讓封口機可以擁有更多的可能。
本展覽除了上述的展示內容外,也希望喚起觀眾對環境教育的重視,據新聞報導指出臺灣一年賣出10億杯手搖飲料,而手搖飲料大多是塑膠容器,對臺灣整體環境確實影響甚鉅。為了減低塑膠容器大量使用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我們也在反思這些塑膠容器或是紙杯,除了裝飲料外還能有什麼功用,因而發展出本展覽的教育活動「封籽―封存自然之籽」,藉由此教育活動讓觀眾能以更良善的態度去關心周遭的環境。

 

小問題大發明

封口機的發明是由益芳公司的葉益芳先生經過無數次失敗所發明的,葉益芳先生原本是一位蛋品批發商,當時他觀察到,便當店送湯時把湯裝在塑膠袋或鋼杯裡,導致湯汁經常外溢,進而引發他思考把杯蓋和杯體黏在一起的方法!本展覽包含四大展區:食物包裝的演進、封口機發明史、包裝的省思以及教育角落。
 

食物包裝的演進

在尚未發明封口機之前人類又是如何包裝食物的呢?一開始在密封技術還未發明前,人們大多使用玻璃來包裝食物,雖然玻璃可以阻隔食物的氣味,但因為玻璃易碎且重量重,所以應用層面受限。1960年代後,公共飲用水區因共用玻璃杯造成細菌傳染,進而推出紙杯,而紙杯因比玻璃輕也無易碎問題,所以廣受大家使用;爾後隨科技進步,真空包裝以及寶特瓶相繼問世,迅速取代玻璃容器成為飲料及醬油等食品之主要包裝材料。

 展櫃中陳列較早年代的食品包裝方式圖1  展櫃中陳列較早年代的食品包裝方式。

封口機發明史

本展覽除了描述葉先生創業時屢敗屢戰的精神,現場也展示封口機實機操作並演示其科學原理。葉先生最早研發產品時,請教了許多化工專家,在燒壞200多支電熨斗之後,他終於發現包裝材料的「熱封臨界溫度」,只要把杯子和封膜加熱到一定的「熱封臨界溫度」,加以壓力就能把杯子完全密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實驗,葉先生靠著他的創意及堅持到底的精神,成功發明了封口機!
透過遊戲互動的方式,了解封口機的科學原理圖2  透過遊戲互動的方式,了解封口機的科學原理。

包裝的省思

因進步的科技以及日益忙碌的生活,人們以塑膠材料進行食品包裝的依賴程度逐漸升高,雖然塑膠包裝帶來生活諸多便利,卻也造成環境的負擔,因塑膠製品並無法讓環境自然分解,經過焚燒後也會產有有害氣味。此區是透過塑膠包裝材料的便利性讓觀眾進行反思,除了塑膠製品的回收以及減低對塑膠包裝材料的使用外,還能有什麼方法可以在擁有便利生活時也能對環境的衝擊減至最低,讓觀眾都能為地球環境多盡一份心力。
 

教育角落

本展覽教育角落規劃各式教育活動,分為體驗封口機操作與思考環境保護兩大主軸。「封籽―封存自然之籽」活動,由館方提供彩繪杯及小卡片進行個人創作,觀眾可在工作人員協助下操作封口機,封存個人的心意贈給親友,或是利用杯子直接種植,放在辦公桌上作為療癒小盆栽。希望透過「封籽―封存自然之籽」活動,讓觀眾更親近自然,養成愛護自然並且保護環境的決心。

小朋友正在創作獨一無二的封籽杯圖3 小朋友正在創作獨一無二的封籽杯。

將封籽杯放入封口機中,體驗封口的過程圖4 將封籽杯放入封口機中,體驗封口的過程。

展覽日期:延至104年10月11(日)

食品包裝的神奇冠冕特展相關資訊

 

楊佩諭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契僱助理員

08/11/2015 14:42

當日人數:1  累積人數:5016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 
  

««「前進科摩多島」系列之一:獨特的...  »»有「紙」萬事足─創意紙機械教學活...

 轉寄

相關標籤


推薦連結




留言者 : *
 

E-mail :
 

網址 :
 

文章內容 : *
 

圖形驗證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