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申 雍
如果地球是一顆蘋果,土壤即為薄薄的果皮,卻需從岩石歷經幾千年甚至幾十萬年之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風化而成。土壤是人類的一個沉默盟友,與下列糧食生產、環境生態和健康生活三方面密切相關。
一、糧食生產方面
我們每日所吃的食物,幾乎全部直接或間接產自生長於土壤上的農作物,土壤不僅是支撐各種農作物根系的介質,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境況的良窳則是決定作物是否能夠繁茂生長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因此健康的土壤是整個食物供應系統的基礎。
二、環境生態方面
土壤不僅在水分循環過程中,扮演著傳輸、過濾淨化與儲存水分的角色,地下水也因為有土壤的保護,才能為大自然保留最重要的水資源;土壤是全球約1/4 物種的家,也是生態系統中碳、氮、磷及硫等元素循環圈中,屬於陸圈之各種複雜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主要運作場所。
三、健康生活方面
土壤不僅是棉、麻等衣服纖維原料;房屋裝潢建材之木材的生產介質;另外,救命的抗生素主要也是來自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從土壤分離出的黏土礦物也已被廣泛用在諸如胃腸藥、外用藥、化妝品……等多種不同用途上。
空氣、水和土壤都是我們寶貴的環境資源,其中空氣和水的品質只要略有變化,通常都會被立即察覺並引起大家的關注,因為在每天生活中我們都會與空氣和水直接接觸。然而,除了農夫以外,大多數的社會民眾和政府官員很少有機會直接接觸土壤。因此我們常忽視了土壤的重要性,也忘記了需要持續關注土壤品質的變化,僅在當土壤被過度榨取,喪失其正常功能後,才會認知到擁有健康土壤的重要,但通常為時已晚,因為土壤是一種極不容易再生的寶貴資源。
國際土壤年緣起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估計,西元2050 年時,全球人口數將超過90 億人,較目前再增加20 億人,而未來40 年內全球糧食生產需要較目前再增產60%,方能滿足人類對糧食的需求。但是,由於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導致的異常災變性天氣影響、不同部門/行業需要土地發展的壓力、以及因為人為不當耕作和汙染的破壞,全球約有1/3 農地的土壤品質已逐漸劣化,以致於未來如何滿足全球人類的糧食需求,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嚴峻挑戰。我國面臨有機質含量低,強酸性、淺土層、高鹽分等多種土壤生產力障礙的農田面積幾乎占了全部農田一半以上,因此農友必須投入相對高成本的資材與人力以維持農產品的產量與品質,然而長久過度依賴化學物質投入,導致土壤繼續劣化與環境衝擊等問題更不容忽視。
自1987 年布倫特蘭(Gro Harlem Brundtland)女士於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的報告以來,「永續發展」的理念和重要性,已逐漸為各國決策者和社會大眾所認知。如前所述,在規劃各國「永續發展」的路徑圖上,維持和提升土壤的品質,確保擁有健康的土壤,實是達成民眾所企盼之健康生活的基礎。有鑒於此,2012 年6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第144 次理事會決議:每年12 月5 日訂為「世界土壤日」(World Soil Day),在由聯合國主持的「全球土壤夥伴計畫」(Global Soil Partnership, GSP)框架下,促進和推動世界土壤日活動,定期舉辦慶祝活動,以敦促各國政府將土壤的有效保護與永續利用置於發展議程中頭等重要的位置。2013 年12 月獲得聯合國第68 次大會(General Assembly)決議支持:將2015 年訂為「國際土壤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加強世人對土壤在維護糧食安全和生態系統重要功能的瞭解與認知,並希望引起各國政府重視,以主動積極的態度,推展可以持續確保以及有效利用土壤資源的政策措施。2014 年6 月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 IUSS)在第20 屆世界土壤學大會(20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中,要求各國學會積極推動國際土壤年活動。
我國活動規劃
為響應2015 世界土壤年的活動,我國中華土壤肥料學會於2014 年10 月成立籌備小組,邀請各大學和農委會所屬相關單位共同舉辦系列活動,積極規劃辦理國際土壤年活動。目前規劃的活動內容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建議,分成下列三大方向推動:一、民眾教育宣導,二、政策與行動方案研擬,三、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一、民眾教育宣導方面
已於2014 年12 月5 日上午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合辦「國際土壤年啟動日」活動,宣示將全力推動全國民眾對土壤功能之認識,也將於2015 年12 月5 日再次回到農業試驗所辦理「認識家鄉土壤」競賽活動,結束「國際土壤年」一系列的活動(圖1 ~ 3)。
圖 1 「 國際土壤年」啟動儀式,由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中華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申雍、農試所所長陳駿季、中興大學副校長徐堯煇等人合力敲破金蛋後露出綠芽,象徵珍惜土壤。
圖2 來自政界、業界、學界,以及原住民、新住民及學生等代表,以各自的母語說出「我愛土壤」,希望大家重視、保護臺灣土壤。
圖3 參加啟動儀式的各界代表與來賓共同宣示「我愛土壤」。
整年期間除規劃由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師生辦理土環週活動,並組隊前往國小、國中、高中、社區大學進行巡迴展示;將搭配各地區農業改良場所的場慶開放日辦理土壤重要性宣導活動,內容將包括土壤簡易健康檢測、重要功能解說、土壤體驗……等(圖4 ~ 6);繼續加強網站教學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KnowSoil),將巡迴展示內容,提供未能親臨現場體驗的學生和民眾,在家自我學習的機會;以及籌拍「認識臺灣土壤」影集於電視媒體播放,介紹臺灣地區土壤資源、土壤汙染狀況、有機堆肥與微生物肥料……等可以保護土壤資源和提高土壤品質的科普知識。期望能提升全國民眾對土壤在維護糧食安全和生態系統重要功能的瞭解與認知,以利相關政策和行動方案的推動。
圖4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學生辦理土環週活動,向民眾推廣土壤的相關知識,並宣導、教育有關於土壤的合理化施肥、環保、環境汙染防治及食品安全等議題,參觀人數超過千人。
圖5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土壤巡迴車」展示內容與第一次出隊參與成員。
圖6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研究生利用土壤巡迴車,前往全臺各地進行有關土壤重要功能以及土壤簡易健檢方法的民眾教育宣導巡迴展示活動,2015年已辦理三場次,每場參訪人數均超過二百人。
二、政策與行動方案研擬
已於2014 年12 月5 日下午於中興大學與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合辦「保護土壤資源與提升土壤品質」的第一場論壇,邀請對土壤的重要性有初步認識,以及對政策研擬和行動方案推動有實務經驗的專家學者,討論如何敦促政府和立法機構將土壤的有效保護與永續管理利用置於國家的發展計畫中,並擘劃後續的推動步驟。此論壇的後續系列,將針對提出的政策和行動方案細節進行討論。並將聯合國土規劃、農地管理及汙染防制整治部門(如內政部、國發會、農委會、林務局、水保局、環保署及土基會)研擬相關對策,共同推動守護土壤政策。
三、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方面
規劃藉由國際合作計畫和研討會積極參與國際學術、技術聯盟,分享科學資料與施政經驗,並取得未來面對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的必要支援。已排定於6 月舉辦數位土壤製圖(Digital Soil Mapping)國際研討會,於8 月舉辦臺灣土壤調查115 年回顧暨農業資源資料庫應用研討會,於9 月舉辦臺灣農田土壤磷肥承載量議題研討會和土壤肥力與植物營養應用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於10 月舉辦土壤微生物生態研究及生物性肥料開發應用之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和臺灣農業環境資源保護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結語
良好的土壤管理,可以遏制土壤品質繼續劣化,甚至修復已造成的損害,但這需要各級政府單位和全國民眾齊心協力,才能確保土壤在「糧食生產」、「環境生態」和「健康生活」方面的功能,提供國人安國際土壤年緣起及我國活動規劃全及健康的生活所需。中華土壤肥料學會期望藉由擬辦理的民眾教育宣導巡迴展示活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不同年齡層學生與民眾瞭解土壤的功能與重要性,並引發民眾對土壤品質的關心,以利我國相關政策與法律的訂定和行動方案的推動;進而促成全國民眾和政府官員都能珍惜寶貴的土壤資源,使能為後人永續利用,達成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土壤年」行動方案設定的主目標「Healthy soils for a healthy life」(健康土壤、健康生活)。
申 雍 中華土壤肥料學會理事長、國立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
««兒童益智探索館量身打造fun科學... »»有趣的科學童玩—羽球筒的回收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