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婆羅洲」系列之三—雨林的生物多樣性

文.圖/陳文德

生物多樣性
「不同種類的生命,生活在地球上,相互交替、影響,使地球生態得到平衡。」這是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其中,最重要的是「平衡」這二個字。一個原本生物多樣的地方,如果因為某種因素失去了平衡,最後造成的結果可能就是生物簡單化,甚至單一化。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生物多樣性的組成可分為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指的是一個物種內的變異,也就是該物種的不同個體有著不同的形態樣貌、生理行為和個性情緒。基因的變化愈多,遺傳的多樣性就愈大,生物就愈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不容易被淘汰、滅絕。
物種多樣性,簡單的說就是生物的種類,有幾種生物?其豐富度和均勻度又如何?從整個生態系的觀點來看,生物的種類多,食物網相對就會較複雜,生態系自然就會穩定。
至於,生態的多樣性則取決於生態環境的複雜度,也就是生態環境愈複雜,生態多樣性也自然就愈高,讓這生態系裡面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可以永續地讓養分循環,讓能量流動。


高地上的豬籠草
Bako 國家公園裡有多條可探索的步道,其中一條會通到一個高地平台,這平台可以很明顯看出是自海底隆起的(圖1),望眼看去好像只是一片不高的樹林,但在這林子間處處可見豬籠草,一小塊區域裡就可找到5種,這是「物種多樣性」。

這高地平台的土地相當貧瘠圖1 這高地平台的土地相當貧瘠。

豬籠草是豬籠草科植物的通稱,熱帶亞洲是其主要產地。豬籠草的特徵就是具有一個籠蓋,形狀呈瓶狀(圖2)或漏斗狀的捕蟲籠(圖3)。
小豬籠草(Nepenthes gracilis)是一小型的豬籠草圖2  小豬籠草(Nepenthes gracilis)是一小型的豬籠草。

萊佛士豬籠草(Nepenthes rafflesiana)的捕蟲籠有著多變的紋路和顏色

圖3  萊佛士豬籠草(Nepenthes rafflesiana)的捕蟲籠有著多變的紋路和顏色。

捕蟲籠是豬籠草葉子末端的籠蔓的延伸(圖4),它們是多年生的藤本植物,有的會附生在樹上,攀沿生長(圖3),有的則會直接沿著地面生長(圖5)。

剛毛豬籠草(Nepenthes hirsuta)的籠蔓很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它和捕蟲籠的關係圖4  剛毛豬籠草(Nepenthes hirsuta)的籠蔓很短,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它和捕蟲籠的關係。

白環豬籠草(Nepenthes albomarginata)因瓶狀唇緣口下方有一圈白色帶而得名圖5  白環豬籠草(Nepenthes albomarginata)因瓶狀唇緣口下方有一圈白色帶而得名。

豬籠草獲取營養的方式和其他的植物不同,在捕蟲籠的內側和籠蓋上都佈有蜜腺,這些蜜腺會分泌帶黏性的消化液來吸引昆蟲,等牠們跌落捕蟲籠內時,再來消化以獲取營養。因此,豬籠草也被稱為食蟲植物,至於豬籠草之所以會演化出這樣的生態行為,則跟它們大多原生長在土地貧瘠的地方有關。
豬籠草的籠蓋還有可以防止過多雨水進入的功能,因為雨水會降低捕蟲籠內消化液的功能,若捕蟲籠內的雨水過多,籠蔓承受不了,就會因為傾斜而自然倒出一部分的水。筆者在這次的觀察中就找到一個裝了近「2/3 桶」雨水的豬籠草(圖6)。

這個鞍型豬籠草(Nepenthes ephippiata)捕蟲籠內的雨水太多,掉進去的昆蟲容易脫困圖6  這個鞍型豬籠草(Nepenthes ephippiata)捕蟲籠內的雨水太多,掉進去的昆蟲容易脫困。

生物熱點─蛙池
筆者一早到當地的遊客資訊中心時,得知加丁山(Gunung Gading)國家公園有朵大王花已經開了3天,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讓我們二話不說直接驅車前往。所以,當來到原本預定的目的地庫巴(Kubah)國家公園時已經是晚上了。
庫巴國家公園最有名的生物熱點就是它的蛙池(Natural Frog Pond),這裡有數十種蛙類。不過,因為7月是這裡的乾季,所以蛙池僅有最低漥處有水,原本自己還不抱太大希望,沒想到竟在2個小時內找到了15種不同的蛙類,蛙池果然名不虛傳。
第一隻被發現的是這裡族群數量較多的馬來飛蛙(Rhacophorus pardalis;圖7),這種飛蛙屬樹蛙科的蛙類,棲息在較高的樹上。馬來飛蛙的彈跳力和具有彈性的蹼有助於牠們在樹林間活動,當牠們彈跳到空中時,會張開腳趾和收縮腹部來幫助自己滑翔;降落時四隻撐開的腳又像是四個小降落傘,可以減緩降落時的衝擊。

馬來飛蛙分布在婆羅洲的低地森林

圖7 馬來飛蛙分布在婆羅洲的低地森林。

馬來飛蛙中文名的「馬來」是因為這物種最早是在馬來西亞被發現而得名,不過,牠的英文名卻是Harlequin flying frog(丑角飛蛙),應該跟牠略帶滑稽的模樣有關。
蛙池裡有一種頭大身小,身體異常扁平的骨耳泛樹蛙(Polypedates tilophus/fileeared tree frog;圖8),這種樹蛙的體型較馬來飛蛙大,特別之處在於牠們鼓膜上方的顳褶相當突出,看起來像是多長了一對小耳朵。

骨耳泛樹蛙若趴在地上不動,看起來就像是被踩扁一樣圖8  骨耳泛樹蛙若趴在地上不動,看起來就像是被踩扁一樣。

骨耳泛樹蛙有著不錯的保護色,這原因出在牠身體上的紋路與樹的紋路接近,加上扁平的身體讓牠們停在樹上時不顯得突出,所以,骨耳泛樹蛙也有「木紋蛙」的俗稱。
個頭嬌小的婆羅洲狹口蛙(Microhyla borneensis/Bornean narrow-mouthed frog;圖9)是蛙池裡唯一以「婆羅洲」(Borneo)命名的種類,這類蛙大多生性害羞,通常較難發現。
婆羅洲狹口蛙體型雖小,但其叫聲可不小圖9 婆羅洲狹口蛙體型雖小,但其叫聲可不小。

這次觀察到的15 種蛙類當中,最特別的應該就是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的Limnonectes palavanensis(圖10、11)了,這體型不大的蛙類在幼體時體背上有一相當明顯的縱向色帶,但當長成成體後,有些個體的縱向色帶會轉變為倒V字形的圖案。

成體的溫柔守護蛙圖10 成體的溫柔守護蛙。

幼體的溫柔守護蛙圖11 幼體的溫柔守護蛙。

不過, 牠們最特殊的地方倒不是外觀上截然不同的花紋型態的轉變,而是會「揹著蝌蚪」進行遷移。繁殖期時,雄蛙會以叫聲吸引雌蛙到地面的落葉下交配,然後由雄蛙負責照顧受精卵,當卵孵化後,小蝌蚪會爬上雄蛙的背上,讓爸爸帶到有水的地方生活。所以,Limnonectes palavanensis 有「溫柔的守護蛙」(smooth guardian frog)的美稱。可惜,筆者無緣親眼看到這有趣的生態行為,讀者若有興趣可在搜尋引擎輸入牠們的英文名字,即可找到相關的照片。
雨林是生物多樣性極高的地區,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方式與傳統保育的最大差別是,生物多樣性重視「永續利用」及「人與環境共存」。
過度的資源利用會破壞生態平衡,進而造成生態環境的崩解,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沿岸有百年歷史的扇貝產業在2004年走入歷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其原因是人類對於魚翅的需求,大量的捕捉鯊魚,結果讓會捕食扇貝的魟魚少了天敵而大量繁殖,最後導致扇貝族群的崩解。
過去,地球的歷史上發生過五次的生物大滅絕,最近的一次是發生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那時人類還沒出現。可是,從上個世紀到現在,因為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卻讓第六次的生物大滅絕就發生在我們的世代,這是一件多麼令人唏噓的事。

 


陳文德 筆名阿德蝸 屏東縣民生國小教師

 

07/22/2015 10:45

當日人數:1  累積人數:3205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 
  

««有趣的科學童玩—羽球筒的回收再利...  »»科青必載—科教館行動導覽APP...

 轉寄

相關標籤


推薦連結




留言者 : *
 

E-mail :
 

網址 :
 

文章內容 : *
 

圖形驗證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