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文德
國家公園屬第二類保護區, 依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定義,國家公園是「以保障生態系和遊憩而經營管理的保護區」。另外,我國的《國家公園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宣示「為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特制定本法。」
可見,國家公園成立的目的除了有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外,寓教於樂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Bako國家公園
在臺灣,除了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和澎湖的南方四島國家公園這三個離島國家公園外,一般人只要有交通工具就可以長驅直入地進入到國家公園裡,進行遊憩或研究活動。
但要進入到隸屬馬來西亞沙勞越的Bako 國家公園卻不是這麼一回事,約6 人坐的小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Bako 國家公園的遊客中心位在近Bako 河的出海口處,所以當小船從Bako 村到達目的地後,我們的上岸方式就是「跳海」(見圖1),這樣的方式很新鮮,但重要的是它保護了Bako 國家公園的完整性。
圖1 漲退潮會影響小船靠岸的位置。
「棲地零碎化」是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之一,道路的開闢又是棲地零碎化的主因,恆春半島、綠島和蘭嶼,不就是因為道路的開闢讓眾多的陸蟹命喪車輪下嗎?這些過馬路到海裡產卵的母蟹肩負著族群是否能繼續繁衍下去的重責大任,卻因棲地被切割而死於非命(見圖2)。
圖2 如果公路沒有穿過陸蟹的棲地,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注意」?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馬國政府也開闢了一條通往Bako 國家公園的路,這裡會變成怎樣的情況。好在,這事沒有發生,將來也應該不會發生,會來這裡的人大多數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要當背包客就必須融入當地生活,更何況這樣的搭船體驗應該不容易遇到才對。
Bako 國家公園雖是一個佔地僅26 平方公里的小型國家公園,但卻擁有7 種不同的生態環境。高地懸崖底部還有被海水沖刷後形成的海蝕拱門和海蝕柱,趁著退潮之際,在確認泥沙地不會讓人陷下去後,我走進洞裡探索(見圖3),雖沒親眼見到住在洞裡的水巨蜥,但沙地上確有看到牠們活動後留下的足跡。
圖3 退潮時露出的洞穴。
這裡的潮差非常明顯, 漲潮時的清晨,在陽光的照射下,整個海面和天空連成一色,寧靜又美麗(見圖4),而這景色卻是我自己獨享,因為其他遊客不是還在睡覺就是跑去吃早餐,只有我這種「勞碌命」的人,不睡覺也不吃東西,在東轉西鑽後,發現了這個美景。
圖4 Bako 河右岸美景(漲潮)。
退潮後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感覺,這像是沙漠的景象(見圖5),竟在海邊也可以看到。只是,我心裡又忍不住的嘀咕起來,因為想到了近墾丁國家公園北緣車城鄉海口村的「海口沙漠」,在70 年代的時候,那裡也曾有枯樹矗立在大沙丘上,當然枯木跟沙丘早就消失無蹤了。
圖5 Bako 河右岸美景(退潮)。
人與動物共享大自然
動物若見人就跑,那大多是牠們心裡害怕,害怕人們會驚嚇牠,傷害牠。但在Bako 國家公園裡,我卻看到了許多動物與人共享大自然的情形。
第一天,近傍晚的時候,走道旁出現一隻雄性長鼻猴(proboscis monkey,見圖6),在離地約2 公尺的樹枝上,而另外一邊的樹上也有幾隻雌性長鼻猴在活動(見圖7),當時心情的雀躍很難形容,腦袋還思索著,那接下來的二天應該會看到更多的長鼻猴才對,沒想到我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不僅長鼻猴沒再出現,就連稍早在國家公園宿舍旁覓食的銀葉猴母子(silvered langur,見圖8),也沒再出現。
圖6 雄性長鼻猴的鼻子特徵相當明顯。
圖7 雌性長鼻猴的鼻子就相對小了許多。
圖8 銀葉猴幼猴的毛色是美麗的金黃色。
另外,這裡每天都可以看到的是數量最多的長尾猴(long-tailed macaque), 不過,這類的猴種很多,在這裡的長尾猴又被稱為食蟹獼猴(crab-eating macaque)。野外的族群常以紅樹林為棲息地,而退潮後的紅樹林灘地是蟹類大量出沒的時候,這些獼猴因有食用螃蟹的習慣,所以才被稱為食蟹獼猴。
前一段提到「這景色卻是我自己獨享」,這對人來說是這樣沒錯。不過,真實的情況是我旁邊還有二隻母食蟹猴(見圖9),我靠牠們相當近,最近時不到30 公分,可是牠們卻不以為意,一個人和二隻獼猴共享早晨大自然的美景。
圖9 完全不在乎筆者眼光的母食蟹猴。
不過,食蟹獼猴雖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裡附錄二的受保護動物,但在有些地方這種食蟹獼猴已經跟人類的生活空間有了重疊,且跟臺灣獼猴的情況一樣,會搶食人類的食物。
近年,我每次到墾丁國家公園的礁岩潮間帶,都會隨身帶著一隻尖銳的小剪刀,因為總是會看到廢棄的漁網擱在礁岩上,且上面都有被魚網纏住的蟹類(見圖10),有的已死亡,有的奄奄一息,這時,我手上的小剪刀就會派上用場。
圖10 紅斑瓢蟹是筆者常會遇到的受困蟹類。
那些耗盡體力的螃蟹們,在脫困後往往要休息一陣子才有體力離開現場,至於那些因掙扎而斷手斷腳的螃蟹們,其殘存的生命力是否能撐到長出新的手腳就不得而知了。
只是, 這些美麗的動物們何其無辜的死於非命, 而這等慘事卻在我們國家公園裡不斷地上演,若再加上不時出現的生物傷害新聞事件和爭議的環保問題,很顯然的,我們政府對於國家公園的管理有著很大的問題。
人若能與動物和諧地共享大自然,就表示我們的生態保育有了成果,我們也就有機會來觀察和了解動物們有趣或獨特的生態行為,而這不也是成立國家公園,所帶來的一種「寓教於樂」的美妙目的嗎?
陳文德 筆名阿德蝸 屏東縣民生國小教師
««科青必載—科教館行動導覽APP... »»「前進婆羅洲」系列之一:背包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