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陳文德
婆羅洲,是世界第三大島,目前分屬三個國家,印尼(加里曼丹)、馬來西亞(沙巴、沙勞越)和汶萊。這世界第三大雨林自1950 年就開始急速地萎縮,導致這毀滅性生態浩劫的是不斷擴張面積的油棕櫚樹林,而罪魁禍首卻是人類。
這原產於西非的經濟性作物―非洲油棕,被廣泛地種植在婆羅洲的土地上,取代了原本的熱帶雨林,也讓仰賴雨林為生的生物就此消失和滅絕。
生態旅遊
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的出現可追溯至1965 年,之後經過演變,最後,學者赫克特(Claus-Dieter Hetzer)將生態旅遊定義為「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旅行,有特定的研究主題,且體驗或欣賞其中的野生動植物景象,並且關心區內的文化特色」。
另外,臺灣的生態旅遊學會也為生態旅遊下了一個註解:「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
筆者造訪婆羅洲雨林的動機,就是想來一趟生態旅遊,體驗與臺灣不同的生態世界。
當飛機接近婆羅洲時,從上往下看,許多地方仍是綠油油的一片,但自下飛機後開始,路途中眼光所及的大多都是油棕櫚樹(圖1),實在很難想像這裡過去所經歷過的生物屠殺。
圖1 油棕櫚樹在婆羅洲隨處可見。
我們在經過車、船的一番勞頓才抵達目的地,這為期三天二夜的營地就位在Sungai Kinabatangan(京那峇當岸河)岸(圖2),這裡沒水沒電正是體驗雨林生活的好地方,同時也符合了生態旅遊定義的「到相對未受干擾或未受污染的自然區域旅行」。
圖2 河岸邊的船屋架有簡易木橋可供人上岸。
我們住的地方沒有門(圖3),有窗但是沒有窗戶,窗口上掛著幾隻金蛛科的大蜘蛛(圖4),是天然的「蚊帳」。可是,睡覺時還是沒有門,所以就必須用真正的蚊帳將自己整個罩住,才不會被蚊蟲騷擾。原本還有點擔心晚上睡覺時會熱得睡不著,沒想到雨林裡的巨大樹木發揮了功效,白天高聳的樹冠擋住了所有會直射在木屋上的陽光,我一覺好眠,唯一醒來的一次是老鼠大軍爬過屋頂時發出的「碰」「碰」聲。
圖3 營地的木屋相當簡陋。
圖4 人與窗口上的大蜘蛛和平共處。
洗澡的地方更是簡陋,是用簡單的薄木板釘起來的,空間很小,且必須自己到外頭取河水(圖5),這些事對於習慣文明生活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體驗。可是,如果不這樣,又怎麼能體會到當地住民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圖5 營地裡的洗澡水取自一旁的河水。
隔天一早的早餐,帶給我的驚奇遠大於用黃黃的河水洗澡這件事。當我跟著其他人一樣將蜂蜜淋抹在自己的食物上時,都還來不及享用,就被蜂擁而至的蜜蜂給佔據了(圖6),蜂群們大概是想「你們人類吃了我辛苦釀出的蜜,我現在就要吃點回來」。
圖6 只要是淋上蜂蜜的食物就會引來蜂群。
蜜蜂雖很溫馴不會螫人,但也十分固執不想離開,牠們的「行為」大大的提高眾人用餐的不便,畢竟沒人想連蜂都一起吃下。
生態旅遊有一個重點就是要「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簡單的說,就是讓當地住民有經濟收入,可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所需,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過去我們臺灣就是大量砍伐檜木來換取出口經濟,導致現在僅有少數的千年神木孤單地矗立著。
雨林探索
對熱愛生物的人來說, 在雨林裡探索,絕對是最吸引他的事情之一,在營地附近的樹上,我就發現有數隻美麗的蠟蟬聚集在一起,這種蠟蟬有個很「俗又有力」的中文名―龍眼雞(Pyrops candelaria)(圖7)。
圖7 龍眼雞也另有長鼻蠟蟬之稱。
昆蟲的名字裡有「雞」應該是相當罕見的,不過,這可能跟《本草綱目》裡將蠟蟬稱做「樗雞」有關,加上龍眼樹是牠們主要的寄主植物,才得到這樣的特別且有趣的名字。
蜥蜴是雨林裡相當容易受到注目的爬蟲類生物,也是所有爬蟲動物裡,種類最多的族群,這次運氣不錯地在白天就找到一隻婆羅洲角蜥(Gonocephalus bornensis)(圖8),且牠棲息的位置不高,給了筆者絕佳的拍攝角度。有些蜥蜴具有變換體色的能力是為了要因應環境的變化,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變色龍。
圖8 婆羅洲角蜥的體色轉變得跟周遭很接近。
圖9 這隻趴在垂直樹幹上的不知名蛙類保護色相當好,若不是當地人指給我看, 筆者應該是不可能自己發現,身體扁平的牠一動也不動地在原地待上一天一夜以上,直到第二天傍晚的一場雨才讓牠離開。
圖9 這隻蛙的體色和皮膚的質感幾乎與樹皮無異。
夜間觀察是雨林探索的重頭戲,一些平常無法近距離觀察的鳥兒在晚上睡覺時,都讓人有充裕的時間仔細觀察。圖10 是這個雨林裡還算常見的一種翠鳥(魚狗/Ceyx rufidorsa,英文俗名kingfisher),牠們體色鮮艷,嘴部尖長,是捕魚高手。
圖10 翠鳥停留的樹枝位置一般都不會太高。
除此之外,蛙類和一些白天不容易見到的昆蟲,都在夜幕低垂後一一現身,雨林的生物多樣性展露無疑。
不過,這營地最讓筆者印象深刻卻不是洗澡時的河水,也不是樹上的婆羅洲角蜥或早餐上的蜜蜂,而是管理這個營地的那些年輕人。他們幽默,愛護自然,整個營地不見一丁點的人類垃圾,所有不屬於這裡的東西都在有趣的圖文下被分類、回收,然後打包帶走(圖11)。
圖11 營地裡用有趣的圖文告知遊客該怎麼分類垃圾。
在這三天二夜期間裡,每天都有來自歐美或紐澳地區的背包客進來,不過自始至終筆者和同伴都是這期間裡僅有的亞洲背包客。若從世界地理位置來看,亞洲很多國家到婆羅洲的距離是很近的,可見,生態旅遊在亞洲還不夠發達,或許有些是被假性的生態旅遊所矇蔽。
「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其實,只要將這點放在心上,我相信每個人不一定要出國,在臺灣就可以進行一場屬於自己的生態旅遊。
(未完待續...)
陳文德 筆名阿德蝸 屏東縣民生國小教師
««「前進婆羅洲」系列之二:沒有路的... »»魔術方塊中的數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