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鑫听、吳聖慧.圖/科學藝廊(Science Gallery) 提供

「音波床」-可以感受到音樂在肌膚上遊走的奇妙體驗圖1:「音波床」-可以感受到音樂在肌膚上遊走的奇妙體驗。

音樂只能用聽的? 創作音樂需要靠天賦?臺灣首次與愛爾蘭都柏林科學藝廊(Science Gallery) 跨國合作,自103 年12 月11 日起,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行「生物律動─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Biorhythm:Music And The Body)」特展,徹底顛覆你對音樂的認知。

位於都柏林的三一學院科學藝廊,致力科學與藝術的融合,結合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設計師共同創作來詮釋科學,提供充滿創新與創意的科學體驗,成功吸引年輕族群與大眾透過藝術提高對科學議題的關注。

「生物律動- 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特展曾於都柏林、紐約、新加坡和菲律賓巡迴展出,一致獲得熱烈好評。展覽包含14 件系列互動展品,創作者分別來自愛爾蘭、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美國、日本等九個國家,結合音樂、科技與藝術,讓民眾可以體驗身體與音樂的微妙關係。

展覽特色

展覽中最受人注目的包含與歐洲人體音樂盒研究計畫的「音波床」(圖1),讓每個躺在床上的民眾可以感受到音樂在肌膚上遊走的足跡。

除了音波床,「電子音樂桌」(圖2)也是熱門展件之一。透過感應器和展件的結合,民眾只要隨意移動就可以創造出不同的音樂,許多年輕人當場和三五好友即興創作,隨即化身為時尚音樂DJ,知名流行歌手碧玉(Bjork)也在曾上一次巡迴演唱會時使用。

「電子音樂桌」-移動或轉動壓克力物件可以創造出不同的音樂圖2:「電子音樂桌」-移動或轉動壓克力物件可以創造出不同的音樂。

超龐克的「心跳與節拍」(圖3)更是廣受民眾喜愛。獨特的「龐克科學」(Punk Science)結合3D合成的樂高(Lego)遊戲,用簡單的類比裝置結合民眾的心跳,譜出樂曲;一次最多可三個人共同合奏,大小朋友都玩得不亦樂乎。

「心跳與節拍」-把心跳變成曲調的基礎,利用積木創作音樂圖3:「心跳與節拍」-把心跳變成曲調的基礎,利用積木創作音樂。

科學藝廊也經常在展覽中融入實驗,本展覽中的展品-「音樂、情緒與移情作用」(圖4)邀請觀眾參與實驗,運用心律監控及皮膚電反應來讀取身體對精選音樂的反應,藉以了解你的身體是否喜歡你自以為討厭的音樂,這也是聲音藝術研究中心正在進行的音樂及情緒實驗之一。

「音樂、情緒與移情作用」-研究音樂與情緒的實驗圖4:「音樂、情緒與移情作用」-研究音樂與情緒的實驗。

在互動體驗展品之外,展場中也有二部精彩影片的播放:一部是BBC 的人類感官- 聽覺與平衡,聽覺這個進化最晚的感官能夠帶來最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什麼深沉的聲線特別性感迷人?為什麼音樂的節奏令我們的身體有所反應?另外一部則是得到今年金鐘獎最佳科學節目獎的「Hello Brain」第二集「尋找聲音的腦內旅程」。
「生物律動- 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特展將科學、藝術與音樂相互結合,透過有趣的遊戲方式,翻轉我們對聲音的認知與體驗,讓聲音不只是「聽」,而能「看」、「觸」、「玩」,是一場顛覆聽覺、不容錯過的遊戲饗宴!

 

「生物律動—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特展

展期:103 年12 月11 日至104 年6 月10

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7 樓西側特展廳

購票資訊詳見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官網(http://www.ntsec.gov.tw)

 

周鑫听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契僱助理員

吳聖慧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約僱助理員

 

12/23/2014 14:09

當日人數:1  累積人數:2783

本篇文章引用網址 
  

««玩玩具,學科學:玩具背後的科學原...  »»「神出鬼沒」的瘋狗浪...

 轉寄

相關標籤


推薦連結




留言者 : *
 

E-mail :
 

網址 :
 

文章內容 : *
 

圖形驗證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