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正改
瘋狗浪的定義及特性
在波浪學或海洋學理上,並無「瘋狗浪」這名詞,它只是臺灣民間的俗稱而已。其定義並不明確,通俗的說法是:在海岸邊的漁民、釣客、戲水或觀浪的民眾或海巡人員,常被「突發性的異常波浪」所襲擊,以致讓人防不勝防,這「突發性的異常波浪」是沒有任何的徵兆,常「來去無蹤」、「神出鬼沒」,如同「瘋狗」一般地隨便「亂咬人」,於是漁民及釣客就稱這「突發性的異常波浪」為「瘋狗浪」。
去(2013)年11月9日,新北市樹林社區大學的師生到東北角的鼻頭—龍洞地質公園(圖1)戶外教學時,遭到5 層樓高的「瘋狗浪」襲擊,釀成8 死8 傷的慘劇,《科學研習》月刊於今(2014)年2 月號曾予報導和解說。本文進一步介紹「瘋狗浪」的成因、類型及我們應有的防護措施等相關課題,以提供給各級學校的老師、學生、家長和讀者們參考。
圖1:鼻頭-龍洞地質公園地圖解說及告示牌(陳正改 攝)。
瞬變的異常海象
根據海洋學者的調查和研究,導致海上航行及作業船隻翻覆和在岸邊活動的人員落海之主要原因,乃是遭遇「瞬變的異常海象」所致。所謂「瞬變的異常海象」有三種:
(1) 大海中的異常波浪(oceanic freak wave) -指在廣闊的海洋中,突然發生且比前後波浪還要來得更高大的波浪,此為導致海洋中航行船隻失事的原因之一(圖2)。
(2) 近岸的異常波浪(coastal freak wave) -這就是臺灣漁民及釣客所俗稱的「瘋狗浪」,它常無預警的將在防波堤或磯岩或岸邊或燈塔附近工作的人員、或釣客、或戲水觀浪的遊客們襲捲入海,造成生命傷亡(圖3)。
(3) 急速成長的波浪(rapid growth wave) -指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一瞬間海浪就快速成長,呈現「波濤洶湧」狀態;一般的巡邏艇或商船或漁船,若遭遇此波浪,是難以應變的。
圖2:1993 年2 月有一艘自阿拉斯加法爾德茲港開往美國的油輪,於百慕達海域遭遇到18 米高的異常波浪襲擊。(圖片來源:http://www.photolib.noaa.gov/htmls/wea03621.htm)
圖3:近岸異常波浪( 瘋狗浪) 襲擊海岸邊的燈塔。(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jsorbie/5121963453,c.c by Jim Sorbie)
「波浪」的形成,是由於風吹到大洋的海面時,將海水掀起,水分子就向上升,隨後受到自身的重力作用而下降,如此循環不已,一個接一個,似乎是在往前移動(如圖4 左側所示);其實,這只是一種垂直的上下運動而已。當波浪向前移至岸邊時,會受到海底環境(如地形)的影響,於是水分子的運動就產生變化,使波浪變形而形成「碎浪」(breaking wave)(如圖4 右側所示)。所有的「波浪」都有一個凸起的「波峰」,和一個凹下的「波谷」,並具有波高、波長、週期、波速等要素。
圖4:左側-- 大洋中的表面水波;右側-- 波浪移到近岸時,由於受到海底地形摩擦影響,開始變形而破碎。(圖片來源:http://museum.cwb.gov.twfiles5F-18-4)
至於「異常波浪」(freak/rogue wave)則具有陡峭且尖銳的波峰和平坦的波谷,是一種非線性且不對稱的波浪(圖5),它的出現和消失是很突然的。「異常波浪」的發生機制,科學界還不是很瞭解,因此很難研判它會於何時、在何地發生。
圖5: 異常波浪( 瘋狗浪) 形成示意圖。( 圖片來源:http://www.crafoordprize.se/download/18.6018c17913483dc064280001489/1381789194768/Fig4_math_crafoord_2012_eng.pdf; 原作者及出處:Johan Jarnestad/ Swedish graphics@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以前學者認為「異常波浪」的發生相當罕見;事實上,世界各海域,如:英國的北海海域、南非的東方海域、墨西哥灣、加勒比海、百慕達海域、日本周圍海域,以及臺灣周圍海域均有出現過的紀錄。
瘋狗浪的形成原因及發生機制
綜合目前所瞭解的,「瘋狗浪」的出現和當地海底地形以及當時海面的氣象條件有關。其形成原因及發生機制,概略可歸納成三項:
(一)海底地形影響
外海的風浪或長(湧)浪移到岸邊時,由於受到海底地形的影響(圖6),形成區域性的近岸流,再與當地岸邊的海水相互作用,引發「共振效應」而產生瘋狗浪。
圖6:臺灣周圍海域的海底地形圖。(圖片來源:國家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海洋資料庫)
(二)大陸棚效應
外海的長(湧)浪移到變淺的大陸棚時,因長(湧)浪的相位速度變慢,其波峰受到後面接踵而來的波浪之擠壓,而變得更高峻(如圖5 所示);當高峻的長(湧)浪移到岸邊時,其振幅不僅變大,且波峰也變為更高漲,終致呈現陡峭的驚濤駭浪。
(三)近岸流共振效應
當外海的長(湧)浪移到近岸時,若遭遇變化多端的近岸流,則會形成更高峻的長(湧)浪,並快速向岸邊推進,甚至與當地的近岸流產生「共振效應」( 此種「共振效應」是由英國的物理學家布拉格所發現,故稱「布拉格共振效應」;布拉格與兒子於1915 年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在磯岩或防波堤或岸邊,形成更高大的猛浪(如圖7 所示)。
圖7:外海的長(湧)浪移到近岸時,若與當地的近岸流產生布拉格共振效應,常在磯岩或防波堤或岸邊形成更高大的猛浪。(圖片來源:近岸碎波與波浪布拉格共振之流場數值模擬研究-蔡金晏,2009)。
簡單地說,「瘋狗浪」的成因就是「風向」配合當地的「地形」所致。一般而言,長(湧)浪在大海中是不易被察覺的,但一移到岸邊時,因受到地形作用,則會引發巨大的浪高,所以才顯得「瘋狗浪」之可怕。
臺灣地區瘋狗浪的類型
發生在臺灣周圍海域的瘋狗浪,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
(一)隨時出現型
像處於瘋狂狀態的瘋狗一樣,隨時會咬人;這種「瘋狗浪」很兇猛,其「浪高」不僅高峻,而且不斷地襲擊海岸,以致在岸邊、防波堤或礁岩上,隨時會激起很高大的浪花(圖8)。
圖8:在鼻頭—龍洞地質公園的礁岩邊,隨時會激起高大的浪花。(陳正改 攝)
(二)突然發生型
猶如一隻正常的狗突然張口咬人一樣,這種「瘋狗浪」最具危險性。這種「瘋狗浪」,是由於受到外海的颱風或盛行的東北(或西南)季風之吹拂而造成的。通常在海上平靜、無風,或僅有微風,且風浪不大時,在岸邊突然出現一道大巨浪,於是漁民、釣客、遊客或觀浪者,往往來不及走避而被捲入海中。因為事發前,海面沒有任何的徵兆,是很難預防的。
去(2013)年11 月9 日在東北角地質公園所發生的「瘋狗浪」,以及1987 年9月8 日,屏東縣某國小師生赴恆春半島南端貓鼻頭舉行校外教學時,傑魯得颱風所誘發的瘋狗浪曾將9 個小朋友捲入海中;這兩個案例均是屬於此類型,我們必須要特別注意。
臺灣瘋狗浪的發生季節及危險地區
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調查及分析,臺灣地區在近14 年來(2000~2013 年)共發生263 件瘋狗浪襲擊事件,平均每年約有20件;全部有409 人遭受浪襲而落海,平均每年有30 人因而傷亡;其中只有33 件(佔13%)係發生在颱風警報發布期間(詳如表1 及表2)。
另外,臺灣北海岸及東北角一帶,遭遇瘋狗浪襲擊而造成傷亡之次數及人數,居全國之冠(詳見圖9及10),此乃因這一帶的海岸線較長,且多為礁岩地形所致。
圖9:臺灣地區受到瘋狗浪襲擊的位置分布圖。(資料來源,取自:中央氣象局海象中心資料庫及董東璟2013 年報告,資料統計時間:2000~2013年)
圖10:臺灣地區各縣市受到瘋狗浪襲擊而造成落海之次數及人數的分布圖。(資料來源,取自:中央氣象局海象中心資料庫及董東璟2013 年報告,資料統計時間:2000~2013年)
至於發生瘋狗浪的季節,則以九月至翌年的二月為主(圖11),合計有181 件,佔總數的70%;由此可見,臺灣地區受到瘋狗浪的襲擊,與季節因素是有密切的關係。簡單的說,秋冬季節是臺灣地區,也是北海岸及東北角一帶出現瘋狗浪的好發期(圖12)。
圖11:臺灣地區受到瘋狗浪襲擊的逐月分布圖。(資料來源,取自:中央氣象局海象中心資料庫及董東璟2013 年報告,資料統計時間:2000~2013年)
圖12:臺灣北海岸及東北角一帶(新北市-基隆-宜蘭沿岸)受到瘋狗浪襲擊的逐月分布圖。(資料來源,取自:中央氣象局海象中心資料庫及董東璟2013 年報告,資料統計時間:2000~2013年)
綜合上述的分析,可得到下列結果:
(一) 臺灣地區瘋狗浪的好發季節
1. 秋冬季節東北季風盛行時
在東北季風盛行的秋冬季節,臺灣地區最容易受到瘋狗浪的襲擊;此乃因東北季風盛行時,臺灣周圍海域常出現強勁的風浪,甚至出現極大的浪—就是俗稱的「瘋狗浪」。此時,在海邊活動的民眾,若一時失忽,就會被瘋狗浪捲入海中而造成不幸事故。
2. 颱風季節
進入颱風季節時,下列三種狀況最容易出現瘋狗浪:
(1) 在颱風侵襲臺灣之前,各海域雖然風平浪靜,但可能會有長(湧)浪出現而引發「瘋狗浪」;所以在颱風來襲之前,應盡量避免到海邊活動。
(2) 海上或陸上颱風警報發布期間,臺灣周圍海域的風浪將逐漸增強或已相當的強勁,此時最容易出現瘋狗浪(颱風所伴隨的長浪、湧浪),應嚴禁靠近海邊從
事任何的活動。
(3) 颱風剛離開時,臺灣附近的海域仍受到颱風外圍環流之影響,此時仍應避免到海邊活動,以策安全。
(二) 臺灣地區最易出現瘋狗浪的危險地區
根據實地的調查,瘋狗浪最易肆虐的危險地點:
1. 突出海岸的礁石及磯岩。(如圖13)
2. 靠近海邊的平台。(圖14)
3. 海堤邊面海的消波塊。
4. 燈塔附近的防波堤。
圖13:當風浪很大時,海中的礁石及磯岩會被海浪所覆蓋,若在此垂釣,其危險性是相當的高(陳正改 攝)。
圖14:鼻頭—龍洞地質公園內有大片的海蝕平台,經常有遊客在此觀浪、戲水及拍照,具有潛在的危險性(陳正改 攝)。
上述這些危險地點,政府相關單位都設有警告或禁止標誌(圖15),民眾前往時,不僅要有安全防護的裝備,而且也要注意氣象及海象的變化,隨時小心防範,以免造成意外而後悔莫及。
圖15:鼻頭—龍洞地質公園內的危險地點,東北角風景區管理處都設有警告或禁止標誌,提醒民眾注意防範(網路圖片)。
防範瘋狗浪襲擊的防護措施
由於「瘋狗浪」常「來去無蹤」且「神出鬼沒」,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筆者在此特別提醒大家,只要到海邊從事任何活動(包括,校外教學、戲水、觀浪、垂釣或巡視等),就應該做好以下的安全防護措施;一旦遭遇浪襲時,才有機會迅速離開現場。
(一) 東北季風盛行時(特別是9月至翌年2月),是臺灣地區最容易發生瘋狗浪襲擊的季節,避免浪襲的方法就是遠離海岸邊。
(二) 農曆初一及十五前後三天的大(漲)潮期間,若正逢東北(或西南)季風盛行或颱風位於臺灣附近時,瘋狗浪出現的機率最高,應盡量避免到海邊從事任何的活動。
(三) 盡量遠離突出海面的礁石及磯岩、靠近海邊的平台、海堤上的消波塊及燈塔附近的防波堤,這些地點是瘋狗浪最易肆虐的危險地帶。
(四) 只要到海邊或靠近岸邊從事任何的活動,一定要穿著防滑釘鞋、保暖衣、救生背心、帽子、偏光眼鏡、透氣雨衣等安全防護裝備,而且務必結伴前往,以便相互照應。
(五) 隨時注意氣象及海象的變化,一發覺風向或天氣或海況有所改變時,應立即離開海岸邊。
結語
臺灣地區的「瘋狗浪」是屬於具有威脅性的「瞬變異常海象」、「突發性異常波浪」;由於發生之前沒有任何的徵兆,所以才會讓在海岸邊活動、遊憩及工作的人員難以因應,而造成落海等傷亡事故。特別是東北季風盛行或颱風接近臺灣附近海域時,在北海岸及東北角一帶最容易出現,我們必須要特別注意防範。
為了要減少「瘋狗浪」災害的一再肆虐,中央氣象局目前正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的研究團隊共同合作,希望能進一步瞭解及探討其生成原因、發生機制和出現時機,進而建立一套預警系統,及早對在海上作業及岸邊活動的人員提出預警。
參考文獻
- 中央氣象局(2013)。海象常識系列(二)瘋狗浪。
- 中央氣象局海象中心(2013,11)。「氣象局如何強化異常波浪的預警及未來有何應對措施」專案報告。
- 陳正改(2014,2)。由「瘋狗浪」事件看我國的海象監測網。《科學研習》,53(2),32~39。
- 董東璟(2013)。災害性瞬變海象之研究(2/4)。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委託研究計畫( 期末) 成果報告,計畫編號:MOTC-CWB-102-O-03。
- 蔡金晏(2009)。近岸碎波與波浪布拉格共振之流場數值模擬研究。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博士論文(http://ir.lib.ncku.edu.tw/handle/987654321/94419)。
陳正改 中央氣象局退休組長
««一場顛覆聽覺的遊戲饗宴:「生物律... »»輕鬆看懂臺灣十大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