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王郁軒
臺灣有高山、有峽谷、有碧海、有奇岩,是不可多得的地質寶庫,這都得歸功於地質環境的特殊,因為臺灣島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碰撞聚合帶,兩大板塊持續不斷的擠壓作用造就了臺灣島,以及島上綿延高聳的山脈。在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下,風雨、波浪等外營力作用為臺灣島雕塑出美麗的地形景觀。
去(2013) 年,林務局為了讓民眾更加認識臺灣地景之美,特地舉辦「臺灣十大地景」選拔活動,經過熱烈的網路投票和專家評選,比賽結果終於出爐,十大地景由野柳拔得頭籌,其次依序為玉山主峰、日月潭、金瓜石、龜山島、月世界泥岩惡地、雪山圈谷、清水斷崖、火炎山自然保留區,以及大、小霸尖山等。這些地景明星各具特色,現在就讓我們一同來認識這十大地景的知性之美。
第一名:野柳(新北市)
野柳地質公園是北海岸著名的風景名勝,園區裡到處是奇岩怪石。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地景,非「女王頭」莫屬。岩石形貌像極了一位凝視遠方的王妃:修長的脖子、高貴的后冠,以及那柔美的臉龐,造型真是典雅。女王頭周圍,還分布著許多狀似蘑菇的蕈狀岩。相形之下,更突顯女王的出眾。
野柳的岩層由沉積岩所構成。女王頭的「脖子」、鄰近蕈狀岩的「蕈柄」,與地表岩層的顏色差不多,都是由土黃色的砂岩所構成,砂粒黏結的不甚牢固,容易剝落。可是,女王頭的「臉部」,以及蕈狀岩的「蕈傘」部分,則是上方的另一層岩石,顏色呈現深褐色,質地也較堅硬,是由含有許多生物碎屑的鈣質砂岩所構成。
因為兩層岩石的軟硬不同,經年累月受到風雨海浪侵蝕之後,下層土黃色砂岩凹陷的現象比上層深色的鈣質砂岩來得明顯,逐漸形成「上粗下細」的蕈狀岩景觀。說穿了,女王頭的形成原因和其它「相貌平凡」的蕈狀岩一樣,只是因緣際會,使得「她」長相不凡,格外引人注目。
蕈狀岩地層的上下兩層岩石質地不同,長久侵蝕之後,逐漸形成蕈狀岩景觀。
第二名:玉山主峰(南投縣)
臺灣是個多山之島,在眾多山峰之中,高度排名第一的山岳之王,就是鼎鼎大名的玉山主峰。
玉山主峰高度3,952 公尺,是臺灣第一高峰。
你能想像嗎?高度將近四千公尺的玉山,居然是從海底隆起的。數百萬年以來,菲律賓海板塊推擠歐亞板塊,將海底岩層抬升起來。在這戲劇性的過程中,由砂與泥交疊而成的厚重地層,發生了巨大的變質作用,一顆顆的砂粒熔接在一起,成為堅硬無比的變質砂岩,而泥巴則變為扁平易裂,像是千層派的板岩。
因為變質砂岩與板岩的硬度相差甚遠,質地堅硬的變質砂岩層,往往形成兀立的山峰,包括玉山主峰在內,玉山山脈好些個突出的峰崚,主要都是由變質砂岩構成的。
至今,板塊運動依然持續進行中,只不過,在山脈被抬升的過程中,岩層因為擠壓作用而破碎,一遇上颱風豪雨,很容易就崩塌。所以,玉山主峰的「身高」,就在這加加減減的過程中起伏改變。猜猜看,它還會不會長高呢!
第三名:日月潭(南投縣)
日月潭是臺灣最大的湖泊,偌大的湖中有座小小的「拉魯島」。
從空中俯瞰,湛藍的日月潭有如一面大地明鏡,潭中小小的拉魯島,原先是分隔日潭與月潭的山丘。
拉魯島東側的湖面形狀較圓,形狀有如太陽;小島西邊的湖面比較瘦長,看起來像是彎彎的月亮,這正是日月潭名稱的由來。
其實日月潭早先只是兩座形似「日」、「月」的小湖。距今數十年前,人們為了水力發電的需求,在湖泊周圍築起堤壩,並在湖泊東側的山裡開鑿輸水隧道,把濁水溪上游的水源引入潭裡,使得兩座小湖泊逐漸蓄水相連,形成遼闊的日月潭水庫,而原先分隔兩座湖泊的小山丘沒入水中之後,僅露出小小的山頭,那就是拉魯島!
日月潭周邊的水力發電廠,都是利用湖水從高處流下來的衝擊力,轉動渦輪機來發電。有些「抽蓄式」的水力發電廠,還會將發電之後的水儲存在一旁的小水庫,利用發電剩餘的電力,把水抽回日月潭去。所以每天日月潭的水位,也會因為湖水循環利用而升升降降,好像海水漲退潮一般,真的很特別!
第四名:金瓜石(新北市)
金瓜石是遠近馳名的「黃金城」,金礦的形成與古代基隆火山群的岩漿活動有關。岩漿把地下水加熱成高溫的熱水,溶解了包含黃金在內的許多礦物質,成為熱水礦液。礦液沿著地層中的破碎帶向上流動,隨著壓力和溫度降低,黃金等各類礦物在岩石裂隙中沉澱,逐漸聚集成為金礦。
金瓜石的金礦,最初深埋在地下,在板塊運動的作用下,逐漸被抬升到現在的高度。隨著覆蓋在上頭的厚重地層漸漸被侵蝕消失,地下的金礦也就離地面愈來愈近, 部分金礦甚至還會露出地表呢!
金瓜石是臺灣最著名的金礦產地,金礦的形成與古代基隆火山群的岩漿活動有關(圖為小金瓜礦體)。
金瓜石曾經出產過數量驚人的黃金,只是經過數十年的採礦,淺層的黃金礦脈都已開採殆盡,再加上開山挖礦和使用化學方法提煉黃金都會嚴重破壞環境,金礦最終只得停止開採。不過,金瓜石仍是大家心目中永遠的黃金城。近年來,新北市政府特地將聚落、採礦遺址整修、規劃成黃金博物園區,不僅陳列許多黃金器物,遊客們還能淘金試試手氣,或變裝成礦工,走進坑道一探究竟呢!
第五名:龜山島(宜蘭縣)
龜山島位於宜蘭外海,從宜蘭海邊遠眺這座島嶼,不管從那個角度觀察,都像極了悠遊大海的海龜。
龜山島是由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島嶼,就外觀來看,龜山島可以分為龜首(頭部)、龜甲(背部)和龜尾三部份,分別由兩座火山所構成。
龜山島是由兩座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島嶼,龜首是殘缺的半座火山、龜甲和龜尾則是由另一座火山構成。
烏龜背部是其中的一座火山,而龜首部分則可能是另一座火山,但是這座火山的形貌並不完整,一部分可能早已沉入海底,火山口的位置應該就在龜首附近海中。目前,龜首峭壁下方的岩層仍不斷竄出白煙與硫氣,海水甚至還被硫磺溫泉染成乳白色,再再顯示出龜山島的火山活力。
從龜山島最高點401 高地俯瞰,龜首前方海域被海底溫泉染成一整片乳白色,景緻真是奇特。
古代,龜山島火山曾經相當活躍,每一回噴發時,大量的火山碎屑堆積在火山口附近,接著,熾熱的岩漿從火山口汨汨流出,覆蓋在這些碎屑之上,這種火山碎屑與熔岩流交疊堆積的岩層,就成為地質學家研究火山噴發史的一項重要證據。根據科學家研究發現,近七千年以來,龜山島至少有過四次噴發,這可是一座活火山島呵!
第六名:月世界泥岩惡地(高雄市)
高雄市的丘陵地帶,包括田寮、燕巢等地區,遍布著光禿禿的泥岩地層。這泥岩雖然號稱岩石,但是看起來就像厚厚的灰色泥巴,很容易被流水沖刷而流失。
每回下大雨時,雨水在泥岩表面刻劃出無數條小水溝。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沖刷,小水溝變得又深又陡,形成有如鋸齒一般的山脊。
泥岩惡地的表面崎嶇陡峭,因而被稱為月世界。
當地因為泥土崩塌、流失嚴重,植物不容易生長,童山濯濯的地形極為荒涼,因而被稱為惡地。許多人認為這麼奇特的地形像極了月球表面,這就是月世界名稱的由來。
泥岩的前身是海底淤泥,裡頭也埋藏了許多海洋生物的遺骸。經過千百萬年的沉積與擠壓,鬆軟的泥巴逐漸形成泥岩,而泥岩中的生物遺骸也因為細菌分解作用,變成了天然氣。
在板塊運動的作用下, 泥岩地層逐漸隆起,也發生了扭曲、斷裂的現象。這地層中的裂隙正好成為地下泥漿湧升的通道。蘊藏在地下的天然氣,若有機會與泥漿混合在一起,沿著斷層噴發出來,還會形成另一種奇特的地形景觀∼泥火山。
月世界惡地,泥漿混雜著天然氣,從地表裂隙噴出,形成泥火山。
與真正的月球表面相比,我們的月世界是不是有趣多了呢?
第七名:雪山圈谷(臺中市)
雪山主峰是雪山山脈第一高峰,峰頂下緣有一處巨大的圓弧形凹谷,這即是人們口中的「雪山圈谷」。
雪山山脈位於東北季風的迎風面,每年冬天一到,這個區域便有機會降雪。高山的積雪,進入春天之後逐漸融化,想要見到雪景,得再等上一年。可是,包括雪山、合歡山、南湖大山等,這些迎風面的高山,在過去冰河時期的歲月裡,山頭卻可能終年積雪。當冰雪愈積愈厚,也變得更密實,厚重的冰層不僅向下擠壓岩層,也沿著山坡緩慢滑動,把岩層挖鑿出像杓子一樣的凹谷,這裡就是冰河的源頭。
鄰近的高山也有多處圈谷,但是雪山圈谷的規模堪稱臺灣第一。時至今日,冰河早已消失,但是這些高山圈谷卻是臺灣島曾經出現過冰河的重要證據呢!
夏季一到,雪山圈谷裡植物生長茂盛,顯得綠意盎然。可是入冬以後,圈谷裡往往覆蓋了白雪,引人遙想古代冰河造訪雪山的盛況。
雪山圈谷是冰河時期,厚重的冰層挖鑿出來的圓弧形凹谷,可說是冰河留下來的遺跡。(左右二圖分別為夏季綠草如茵與冬季大雪冰封的雪山圈谷)
第八名:清水斷崖(花蓮縣)
位於蘇花公路南段的清水斷崖,稱得上是臺灣最壯麗、最驚險的海岸。行經清水斷崖,車子在陡峭的懸崖上行駛,崖腳是深不可測的太平洋,驚險程度一點都不輸雲霄飛車!
清水斷崖由包括大理岩、綠色片岩在內的各種變質岩所構成,這個地區的岩石可說是臺灣島上最古老的岩層。在漫長的地質歷史裡,臺灣島受到板塊運動的作用,經歷過兩次重要的造山運動~ 南澳造山運動與蓬萊造山運動。其中,南澳造山運動距今七、八千萬年前,這次造山運動形成的古臺灣島,在隨後的年代裡又沉入海中,直到距今數百萬年前的蓬萊造山運動,一部分的古老岩層才又隨著板塊擠壓的抬升作用隆起,成為今日臺灣島的一部分,清水斷崖的岩層,就是古臺灣島的證據。
在板塊運動的作用下,數千萬年前深埋在海底的厚層泥沙、生物礁體,甚至冷卻凝固的岩漿,全成了帶有美麗花紋的各種變質岩。這些變質岩被擠壓抬升,從海底隆起,形成又陡又直的斷崖海岸,高度落差至少數百公尺。清水斷崖的險峻,真是世界少見呢!
清水斷崖的險峻,可說是世界少有!
第九名:火炎山自然保留區(苗栗縣)
西遊記裡的火焰山,地層受到烈火燒炙而顯得火紅,而我們臺灣島上也能找到相似的地形,那就是位於苗栗縣的火炎山。
火炎山的山勢崎嶇陡峭, 山脊尖銳有如一道道刀刃,岩壁和溪谷到處是鵝卵石,地形特徵與月世界有點類似,但是地層物質以礫石為主,故稱為礫岩惡地。
遠看去,火炎山紅似火的地形景觀,像極了西遊記裡的火焰山。
臺灣島隆起之後,河流侵蝕山地,溪流上游的石頭在流水沖刷、搬運下,變成一顆顆鵝卵石堆積在下游河床。時間久了,愈積愈厚的鵝卵石就逐漸變成比較密實的礫岩地層。
可是,才形成不久的礫岩,又在板塊擠壓下被抬升起來,岩層中的石頭被雨水沖刷而鬆動、崩落,堆在溪谷裡,演變成今日火炎山的地形景觀。
在專家眼中,火炎山是不可多得的地質寶庫。因為,臺灣島上絕大部分地層中的泥沙,都是由古老中國大陸的河流搬來的,而我們在火炎山見到的礫岩,石頭原料卻是來自於臺灣本身的山地,可說是本土製造的呢!
第十名:大、小霸尖山(新竹縣)
雄峙於雪山山脈稜線上的大霸尖山,是原住民心中的聖山。山峰的岩壁近乎垂直,兀立挺拔的形貌真是與眾不同。大霸尖山一旁不遠處,也有另外一座形狀相似,但「尺寸」明顯小一號的山峰~ 小霸尖山。這兩座山峰像是互相陪伴的好友,為臺灣高山勾勒出最美麗的輪廓。
大、小霸尖山雄峙雪山山脈的稜線,是最美麗的臺灣高山地景。(左為大霸尖山,右為小霸尖山)
大霸尖山的海拔高度將近3,500 公尺。那宛如「大酒桶」一般的山體,高度大約100 多公尺,主要是由水平堆疊的變質砂岩層所構成。變質砂岩的前身,主要是沉積在海底的沙層,在板塊運動的擠壓下,地層不僅被抬升,隆起成高聳的山脈,由砂粒構成的岩層,質地也變得堅硬無比,因而耐得住冰雪風雨侵蝕,成為雄偉的世紀奇峰。
除了山體岩層堅硬之外,板塊擠壓造成的特殊褶皺構造,也是塑造奇特山形的重要因素。我們把報紙疊起來由兩側向內推擠,就可以模擬大霸尖山岩層的成因。成疊的報紙受推擠後會皺成「凸」字形。
報紙受到擠壓後形成凸字型,上半部白框內的報紙疊得平整,可以簡單說明大霸尖山岩層水平疊置的成因。
大霸尖山的所在位置,就相當於「凸」字的上半部。雖然整疊報紙受到擠壓變形,但凸字形上半部的報紙卻一張張疊得平整,與大霸尖山岩層水平堆疊的現象,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呢?
在大自然規律的運作下,臺灣島上出現了高山、丘陵、平原等各種地形環境,孕育了多樣性的生物。可是近數十年來,人們超限開發土地,使得自然環境面臨危機。除了這十大地景之外,臺灣還有許多美麗的地景和生態值得細細品味,讓我們知福惜福,愛護這片大地,讓福爾摩沙永遠美麗婆娑!
王郁軒 臺北市國語實小自然科教師
««「神出鬼沒」的瘋狗浪... »»發光二極體之簡介與應用-從紅外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