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是世界第三大島,目前分屬三個國家,印尼(加里曼丹)、馬來西亞(沙巴、沙勞越)和汶萊。這世界第三大雨林自1950 年就開始急速地萎縮,導致這毀滅性生態浩劫的是不斷擴張面積的油棕櫚樹林,而罪魁禍首卻是人類。
這原產於西非的經濟性作物―非洲油棕,被廣泛地種植在婆羅洲的土地上,取代了原本的熱帶雨林,也讓仰賴雨林為生的生物就此消失和滅絕。
繼續閱讀...
如果蜜蜂消失,這世界會發生什麼事?
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從這些不起眼的昆蟲談起,可以上山下海,論天說地,之於環境可作為健康指標,之於食物牠們也是營養來源之一,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和昆蟲們和平共處?保留給地球上所有的物種一個乾淨的土地、潔淨的水源、安全的環境,讓大自然的資源能永續利用,能夠跟萬物分享?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與台灣昆蟲館、愛料理聯袂合辦,號召小農、NGO、學校、博物館和許多夥伴參與,邀請你來參加「好蟲上菜,好食市集」活動!有吃有玩有學習,大家來認識生物多樣性。
「這堂課,或許我們堅持不下去」、「公務這麼繁忙,沒辦法每堂去上課!」、「我沒有必要上這樣的課吧!」、「這堂課的內容看起來滿好玩,但為什麼要上這麼久?不能再縮短時間嘛?!」、「好早,可以晚一點上課嘛!!」
從發出課程通知,邀請大家一起參與,”希望”從同仁對館所在地環境認同感提升後,進而關懷我們身處的大環境;這堂課一開始就面臨對同仁對課程內容的必要性及自身公務負擔的懷疑;我們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但或許,也是當個傻瓜的時候了!!
繼續閱讀...
▲帶鈴腹胡蜂和牠六角形的巢房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首唐代羅隱寫的七言絕句《蜂》,已簡單地點出蜂會出現在平地和高海拔山區及蜂會採蜜這二件事。
蜂是少數一般人都熟悉的群居性昆蟲,蜂會採食花粉、花蜜,並在蜂巢裡釀成蜂蜜。在平地因為氣候較溫暖,開花植物的種類較多樣,蜂可採集的花蜜自然也較多。因此,在平地看得到的蜂的種類也就較多。反觀,中高海拔植物種類相對較少,且花期也較平地短,只有能耐寒且能儲蜜的蜂才有辦法在「山尖」生活。
繼續閱讀...
人們總是忽略身旁經過的小溪、小河,偶爾經過他的身旁,發現他飄來惡臭、黏著幾罐空瓶、塑膠袋,我們也不會特別理會他,不知道他會流向何處?從哪裡來?又曾經擁有過美麗。為了讓更多人能參與、認識、親近溪流,科教館「河川故事館」活動利用假日邀請大家一同親近相關河流的繪本童書,1 月12 日周日首場次邀請到知名說故事達人─「胖叔叔」帶領小朋友進入繪本的世界,喚起大家對河川溪流的好奇。
繼續閱讀...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榮獲第二屆臺北市國家環境教育獎機構組特優,並持續為推動環境教育而努力
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已於去年(101 年)10 月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域認證,並且在今年10 月獲得第二屆臺北市國家環境教育獎機關組特優的肯定。自從環境教育法施行開始,全臺已有70 幾所通過環教認證的設施場所,每一個環境教育學習中心皆有各自專屬推動環境教育的特色課程,推動環境教育的方法很多,博物館中的環境教育多半以環境教育相關主題的展示參訪、DIY 體驗課程方案為主,科教館也不例外,但我們卻又不想僅止於此。
繼續閱讀...
展區運用巨大的標本箱,營造出破蛹而出的昆蟲飛進幾何排列的木構架森林意象中。
每10種動物就有8種是昆蟲,種類和數量高居動物之冠,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與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策劃推出「解開昆蟲密碼」特展,即日起至2014年8月31日於科教館七樓西側特展區開展,展出113 箱、近2000 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昆蟲標本,及40 幅國外攝影師用微距鏡頭拍攝的昆蟲特寫作品,搭配生動活潑的圖說、與一系列昆蟲講座、科學營隊等教育活動,希望藉由多元的方式,帶領民眾瞭解世界上昆蟲的多樣性,及牠們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