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蘭溪匯入八掌溪後,地勢低平的平原地區,同時也是高淹水潛勢的地區

兒歌中的「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聽起來是那麼的令人嚮往,不過這可能是沒有面對過災害衝擊的人的想像。透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建置的「災害潛勢地圖」網站,讓我們重新認識這片可能會發生災害的土地,看見災害,也看見考量永續與調適的重建機會。

繼續閱讀...
02/27/2018 15:35

  



地貌沙箱互動裝置

此裝置位於本館六樓「探索我們的世界」展區,為一個可以透過和玩家互動,來傳達地理概念的極佳教具。其原理即利用擴增實境(Augment Reality,簡稱 AR)之技術,將沙箱內沙丘之起伏,藉由投影賦予顏色,並隨沙丘高低定義不同的顏色,讓等高線等地理概念一目了然。隨著玩家們玩沙而帶來地形地貌之改變,地貌沙箱可以藉由感測器感測大範圍投影深度變化,並即時性的更新投影顏色變化。 

繼續閱讀...
12/19/2016 19:59

  



海洋保護區下的海龜保育

《生物多樣性公約》在2004 年給了海洋保護區一個定義如下:

於海洋或緊鄰海洋環境區域內,包含其上覆水域及植物、動物、歷史和文化特色,以法律或其他有效方法(含習俗),使該區域之海洋或沿岸之生物多樣性相對於周圍環境有較佳的保護。

繼續閱讀...
09/05/2016 11:33

  



前進婆羅洲系列之四:大王花的棲地保護

本文為作者遊歷婆羅洲島後,所撰寫的系列第四篇生態旅遊文章。
最大品種的大王花,開花後其花徑可達1.5 公尺。只是,這尺寸似乎沒有巨花魔芋來得壯觀,那大王花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嗎?這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巨花魔芋擁有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分枝花序,但說到「花」,大王花還是世界上最大的花沒錯。

 

繼續閱讀...
02/05/2016 15:34

  



「前進科摩多島」系列之三─氣候變遷下的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地點不是戴著榮譽勳章的旅遊招牌保證,而是對世界珍貴資源鄭重的保護承諾。

繼續閱讀...
02/05/2016 10:30

  



「前進科摩多島」系列之二:珊瑚礁的美麗與哀愁

被譽為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礁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大寶庫,牠們的美麗就連死後,都帶給世人無數的驚奇。

繼續閱讀...
12/30/2015 10:59

  



「前進科摩多島」系列之一:獨特的島嶼生態

若不是100 多年前,科摩多島(Pulau Komodo)被發現有科摩多巨蜥,那它可能只是印尼1 萬7 千多個島嶼當中的一個無名島。

繼續閱讀...
08/18/2015 15:08

  



國際土壤年緣起及我國活動規劃

如果地球是一顆蘋果,土壤即為薄薄的果皮,卻需從岩石歷經幾千年甚至幾十萬年之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風化而成。土壤是人類的一個沉默盟友,與下列糧食生產、環境生態和健康生活三方面密切相關。 

繼續閱讀...
07/28/2015 10:56

  



前進婆羅洲」系列之三—雨林的生物多樣性


「不同種類的生命,生活在地球上,相互交替、影響,使地球生態得到平衡。」這是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其中,最重要的是「平衡」這二個字。一個原本生物多樣的地方,如果因為某種因素失去了平衡,最後造成的結果可能就是生物簡單化,甚至單一化。
 

繼續閱讀...
07/22/2015 10:45

  



「前進婆羅洲」系列之二:沒有路的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屬第二類保護區, 依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定義,國家公園是「以保障生態系和遊憩而經營管理的保護區」。另外,我國的《國家公園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宣示「為保護國家特有之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特制定本法。」
可見,國家公園成立的目的除了有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外,寓教於樂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繼續閱讀...
06/11/2015 16:57

  



1  |  2    下一頁     共 17 筆 |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