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任意門

科教任意門,打開親近科學的大門~

海洋一直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但是人類跟海洋的關係密不可分。
海科中心研發的震測槍和無人載具ROV(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對人類探索海洋世界提供極大的助力啊!
想了解海洋新興科技的科學內涵,
就趕快跟著鯨魚老師與黛絲的腳步,
一起來趟「從海底出發·航向未來」的探索之旅吧!

繼續閱讀...
10/11/2018 15:55

  



2016資訊月百大創新產品獎-科教館行動導覽APP

「科教館行動導覽APP」參與105資訊月百大創新產品競賽,榮獲數位內容類的創新產品獎!

105年度本館「科教館行動導覽APP」完成擴增應用,以行動載具感測搭配全館室內定位、3D擴增實境及室內街景等互動環境,進階發展跨學科、領域及展示空間的學習內容,打造情境式主題探索學習步道,以連結虛實混合空間以及適地性行動遊戲兩種混合實境的技術,將科教展品數位資源融入先前博物館行動化所未曾導入過的遊戲化(gamification)觀念,發展出一種新型態的博物館導覽模式─混合實境遊戲化之博物館導覽,其中包含館內虛實混合空間遊戲化的導覽,以及適地性行動遊戲隨境體驗,營造挑戰性兼具趣味性的展示學習環境,讓參觀者自主探索學習。

繼續閱讀...
11/18/2016 10:36

  



探索 ‧ 體驗 ‧ 玩科學—科教館的嶄新形象

博物館的品牌形象及經營
品牌是一種可以讓人產生出忠誠度的獨特定位。對於商品的行銷,品牌是相當重要,而博物館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競爭對手不只是博物館間,還包含很多文化及休閒機構,品牌定位在博物館界也成為重要的議題,如何塑造博物館的品牌成為永續發展的重要挑戰。
 

繼續閱讀...
04/01/2016 15:07

  



科教館行動導覽APP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自主式導覽系統建置計畫」係由教育部社教機構數位文創與數位教育計劃補助,本館B1 至9 樓已導入室內定位服務並開發圖資管理與教材管理系統,透過「科教館行動導覽APP」整合服務,幫助參觀者縮短「找」的時間,期望將本館豐富的科普教材永續提供師生們自主學習。歡迎老師們組團來館體驗,也請推薦學生下載本APP 使用。

繼續閱讀...
06/29/2015 10:03

  



暑假到,科教館給孩子豐富有趣的科學夏令營

最近國內外吹起一股Maker 風潮,強調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孩子將來必備的競爭力。因此,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暑期科學營隊設計,除朝向整合多領域學科知識的內容規劃外,今年更加入以3D 列印技術、積木組裝、機械組合等Maker 元素的課程,及認識人類心理學及動物行為觀察的社會科學營隊。預定於71 日開始的104 年暑期科學夏令營,預計於5 1 日起開放報名,讓我們為孩子們預約一個「科學的暑假」吧!

繼續閱讀...
05/22/2015 15:41

  



「神出鬼沒」的瘋狗浪

在波浪學或海洋學理上,並無「瘋狗浪」這名詞,它只是臺灣民間的俗稱而已。其定義並不明確,通俗的說法是:在海岸邊的漁民、釣客、戲水或觀浪的民眾或海巡人員,常被「突發性的異常波浪」所襲擊,以致讓人防不勝防,這「突發性的異常波浪」是沒有任何的徵兆,常「來去無蹤」、「神出鬼沒」,如同「瘋狗」一般地隨便「亂咬人」,於是漁民及釣客就稱這「突發性的異常波浪」為「瘋狗浪」。
 

繼續閱讀...
11/14/2014 11:51

  



發光二極體之簡介與應用
隨著全球環保與節能意識高漲,發光二極體將成為下一個世代重要的光源!
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s,簡稱LED)的發展可追溯到20 世紀早期,英國的無線電工程師Henry Joseph Round 在他所發表的文章中,描述了金屬半導體碳化矽(SiC)的電子特性,並且見證了固態半導體材料外加電流後激發出光線,此現象被稱為電激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簡稱EL)。這名英國工程師的發表不僅奠定了LED 的發展基礎,也誕生了史上第一顆LED

繼續閱讀...
10/08/2014 17:39

  



文.圖/周錦鐘、林積舟

金瓜石曾經是東南亞的金都,在小小幾平方公里的土地,生產出數百噸的黃金,這是世界上少有的特例;然而目前已處於停產階段,即使我們相信在更深的地層,還有更多蘊藏,但基於環保,地方人士致力於觀光產業,所以也不一定要重新開採才是最好的選擇。對喜歡地質礦物的愛好者而言,自然知道金瓜石必定也是礦物的聖地,只是在盛產時期人們只重視金銀銅等金屬煉製,很少注意到標本的採集與保存,以至於現在想要一探金瓜石礦物之美變得十分困難,再加上現有的標本散落四方沒有追蹤列冊,也十分令人憂心,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呼籲大家一同來關心這個問題。

金瓜石水湳洞十三層選礦場遺跡,取材自維基共享資源,Credit by Lenovo-lin,Creative Commons

▲金瓜石水湳洞十三層選礦場遺跡,取材自維基共享資源,Credit by Lenovo-lin,Creative Commons

繼續閱讀...
01/27/2014 15:54

  



 彩色蠶繭(林詩珣參加2005年及2007年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之作品「彩色蠶繭之研究」,分別獲得佳作及第三名)

▲彩色蠶繭(林詩珣參加2005年及2007年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之作品「彩色蠶繭之研究」,分別獲得佳作及第三名) 

科展,科學展覽,它是要進行一個解決科學上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要進行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過程。
您一直苦惱科展題目怎麼來?過程怎麼作?學生怎麼指導?結果如何編排?海報如何輸出?臨場如何傳達等?現在科教館要出一本值得您期待的專書,從科展的設計一直到實作甚至比賽為止,都有很多實例的介紹。即將在103年度元月出版,歡迎先睹為快。 

繼續閱讀...
12/20/2013 15:33

  



與學生同享第50 屆大會生物(生命科學)科獎佳作獲獎喜悅(右者為洪儒老師)

在離島馬祖指導學生參加科學展覽,似乎是沒有教師有意願。除了物質環境的不足之外,學生接受外來資訊的刺激亦不夠,導致研究動力低落,需老師更多的關注、不斷的鞭策與提供專業知能的加強。科展研究過程最難的就是「起」步-研究方向與主題的擬定。接續的「承」先啟後-尋找相關研究主題的文獻與資訊。後續才能「轉」出新的發現,讓研究有新的價值與突破。才能「合」出最終結論-讓研究成果有新的展望與未來。
 

繼續閱讀...
11/29/2013 10:09

  



1  |  2    下一頁     共 11 筆 |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