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蠶繭(林詩珣參加2005年及2007年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之作品「彩色蠶繭之研究」,分別獲得佳作及第三名)
科展,科學展覽,它是要進行一個解決科學上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要進行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的過程。
您一直苦惱科展題目怎麼來?過程怎麼作?學生怎麼指導?結果如何編排?海報如何輸出?臨場如何傳達等?現在科教館要出一本值得您期待的專書,從科展的設計一直到實作甚至比賽為止,都有很多實例的介紹。即將在103年度元月出版,歡迎先睹為快。
▲昆蟲的運動器官
昆蟲主要的運動器官是腳(足)及翅。昆蟲在分節的體節上,附生了腳在胸部來幫助運動,而且腳也有分節可以提高運動的效率,最靠近身體是基節,往外則是轉節、腿節、脛節、胕節和爪。善於跳躍的直翅目,腿節就相當發達。因生活習性的不同,腳的構造和用途也不相同,有開掘足、跳躍足、捕捉足、步行足、游泳足等。如此一來,昆蟲更容易尋找食物、配偶或逃避天敵,而在生活環境惡化時,能夠遷移到更好的地方,因此不斷的適應的結果,建立牠們繁榮的生活基礎。
繼續閱讀...
昆蟲具有許多口器型式。這些口器可以幫助不同的昆蟲吃到牠們喜歡的食物。假如大家都是一樣的口器那大家就搶食同樣的東西。每種口器都源於相同的組成,但後來為取食不同的食物,因而有不同的適應上的變化。
繼續閱讀...
展區運用巨大的標本箱,營造出破蛹而出的昆蟲飛進幾何排列的木構架森林意象中。
每10種動物就有8種是昆蟲,種類和數量高居動物之冠,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與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策劃推出「解開昆蟲密碼」特展,即日起至2014年8月31日於科教館七樓西側特展區開展,展出113 箱、近2000 件來自世界各地的昆蟲標本,及40 幅國外攝影師用微距鏡頭拍攝的昆蟲特寫作品,搭配生動活潑的圖說、與一系列昆蟲講座、科學營隊等教育活動,希望藉由多元的方式,帶領民眾瞭解世界上昆蟲的多樣性,及牠們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
繼續閱讀...
與學生同享第50 屆大會生物(生命科學)科獎佳作獲獎喜悅(右者為洪儒老師)
在離島馬祖指導學生參加科學展覽,似乎是沒有教師有意願。除了物質環境的不足之外,學生接受外來資訊的刺激亦不夠,導致研究動力低落,需老師更多的關注、不斷的鞭策與提供專業知能的加強。科展研究過程最難的就是「起」步-研究方向與主題的擬定。接續的「承」先啟後-尋找相關研究主題的文獻與資訊。後續才能「轉」出新的發現,讓研究有新的價值與突破。才能「合」出最終結論-讓研究成果有新的展望與未來。
擺動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比如無人的鞦韆因著風的吹拂輕輕的來回擺盪,地震過後也可觀察到懸吊著的燈、吊飾等規律的來回擺動。這些現象大家或許司空見慣了,但在16世紀卻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現了擺動背後驚人的物理現象。這位科學家叫作伽利略,有一天,伽利略發現比薩大教堂天花板的吊燈在擺動,他看著看著,忽然發現吊燈每一次來回擺動的時間看起來似乎是一樣的,他重複做了幾次實驗,並且利用自己的脈搏跳動的次數當作測量的工具,果然發現不管吊燈擺動的幅度是大或小,每擺動一次所需要的時間都是相同的!就這樣,伽利略無意中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數十年後,就有人利用擺的原理發明了時鐘。擺是一種重要的實驗器具,除了一般人熟知的單擺之外,還有許多型態迥異的擺,可以用來展現種種有趣的力學現象。
繼續閱讀...
102年1月31日「2013 臺灣國際科展」開幕日,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特別邀請了中央研究院梁賡義及陳仲瑄院士兩位優秀的學者進行「大師對談」,與報名參加本次「2013 臺灣國際科展」競賽的21 國師生代表分享其科學學習的經驗,並進行問答,希望對各國年輕學子們在未來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有所助益,全程對談內容已由科教館上傳至youtube 影音網站,全程以英語對話進行,網址為http://www.youtube.com/watch?v=QrtnIIz-CIk。以下特別節錄兩位院士論述精華,以饗讀者。
繼續閱讀...
[1] 上一頁 2 | 3 | 4 | 5 | 6 | 7 | 8 共 77 筆 | 共 8 頁